首頁>健康>

中醫把慢性胃炎的症型分為肝胃不和、脾胃溼熱、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胃絡瘀血5種。慢性淺表性胃炎以肝胃不和、脾胃溼熱多見。

1.脾胃不和型

主要症狀:

①胃部脹痛或胃痛竄到兩脅處;

②頻繁噯氣;

次要症狀:

①胃鏡檢查,胃黏膜有急性活動性炎症;

②有膽汁反流現象;

舌象脈象: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厚、脈弦。

對於脾胃不和型的患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這張方子為主加減運用,處方如下:柴胡、香附、枳殼、川芎、陳皮、白芍、甘草。

常用的藥物加減:

①如果胃痛比較劇烈,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

②噯氣較嚴重,可加白豆蔻、沉香、旋覆花。

2.脾胃溼熱型

主要症狀:

①胃脘部灼熱脹痛;

②口臭、口苦;

④胃部、腹部有飽脹感,口覺得幹但不想喝水。

次要症狀:胃鏡檢查,胃黏膜有急性、活動性炎症,充血和糜爛比較明顯。

舌象脈象:舌質紅,邊尖深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或緊。

對於脾胃溼熱型的患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洩濁,和胃消痞”,常用“調氣平胃湯”為主加減運用。處方如下:蒼朮、厚朴、藿香葉、廣木香、檀香、砂仁、陳皮、白豆蔻、生甘草。

蒼朮能健脾燥溼;厚朴、藿香能理氣化溼;木香、檀香能行氣止痛;砂仁、陳皮、白豆蔻能和胃理氣止痛;甘草也能和胃。對於萎縮性胃炎患者,通常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桃仁、紅花、蒲黃、水蛭燈活血化瘀的中藥。

常用的藥物加減法:

①如果口渴、胸悶比較明顯,可加竹茹、黃連、梔子;

②如果大便稀,全身倦怠,脈細者,大多與氣虛有關,可加黨蔘、白朮、茯苓。

3.脾胃虛弱型

主要症狀:

①胃脘部有隱痛;

②胃痛喜按喜暖(胃痛時按揉或熱敷可以緩解)

④食慾不振;

⑤大便稀薄或常腹瀉;

⑥全身乏力,四肢痠軟。

次要症狀:

①胃鏡檢查,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

②胃的黏液稀薄而多;

對於脾胃虛弱型的患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益氣溫中健脾”,常用“黃芪建中湯”為主加減運用,處方如下:黃芪、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常用藥物加減:

①如果經常泛吐清水,可加陳皮、半夏、茯苓;

②經常吐酸水者,在上方中去掉飴糖,加吳茱萸、黃連;

4.胃陰不足型

主要症狀:

①胃脘部灼熱疼痛;

②口乾舌燥;

次要症狀:

①胃鏡檢查,胃黏膜有片狀紅白相間,黏膜變薄;

②胃黏膜乾燥,黏液少;

舌象脈象: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或弦細。

對於胃陰不足型的患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養陰益胃”,常用“益胃湯”、“竹葉石膏湯”合用為主進行加減,處方如下:沙蔘,麥冬,玉竹,生地,淡竹葉,生石膏,清半夏,甘草,大棗。

沙蔘、麥冬、玉竹、生地養陰益胃;竹葉、石膏清胃熱;半夏降逆止嘔;甘草、大棗和胃。對於萎縮性胃炎患者,常在上方基礎上加用紅花、川芎、丹蔘、三稜、莪術等活血化瘀藥。

常用的藥物加減:

①食慾不振者,加少量陳皮、神曲、麥芽;

②經常吞酸、吐酸者,加瓦楞子;

5.胃絡瘀血型

主要症狀:

①胃脘部疼痛,痛有定處,痛不可按;

②胃痛日久不愈;

次要症狀:

胃鏡檢查:胃黏膜充血腫脹,伴有瘀斑或出血點。

舌象脈象:舌質暗紅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對於胃絡瘀血型患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溫經活血化瘀”,常用“當歸四逆湯”為主加減。

處方如下:桂枝,細辛,吳茱萸,乾薑,當歸,赤芍,丹蔘,紅花,蒲黃,甘草。

前四味藥溫中散寒,通絡止痛,後五味活血通絡止痛,甘草和中止痛,此型主要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常用的藥物加減法:

①疼痛較重者,加延胡索、蒲黃、五靈脂;

②氣虛比較明顯的,加黨蔘、白朮、黃精、黃芪以補氣;

【溫馨提示】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需根據症狀、體質、病情程度等綜合論治,用方需加減化裁,不可擅自抓方,請遵醫囑服用。

近期因患者較多,後臺粉絲留言無法及時回覆。如果大家有相關疾病的問題,可以通過“私信”或點選“了解更多”把問題傳送給我。出診之餘,我會第一時間回覆大家的問題!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早餐吃雞蛋、牛奶、燕麥這三樣食物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