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關注我的人都知道,升糖指數是用於衡量澱粉類食物引起血糖升高快慢的指標,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對多囊女性非常重要,因為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而高濃度胰島素會刺激卵巢產生雄激素。
但今天我想唱反調:不要迷信升糖指數表。
你別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說低升糖飲食不重要,而是說光看升糖指數來挑選食物會使你誤入歧途。
以下,是4個理由。
1.誤食不健康的食物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固然重要,但這只是健康飲食的原則之一,其他同樣重要的飲食原則還包括高肌醇、高營養密度、高抗炎指數、低糖化終產物和低胰島素指數等。
光看升糖指數挑選食物,有時無法兼顧其他健康飲食原則。
比方說火腿腸的升糖指數很低,但它幾乎不含肌醇和天然抗氧化劑,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的含量也很少。如果採用煙燻或燒烤的方式來加熱,還會產生大量的糖化終產物和苯並芘等有害物質。
再例如牛奶巧克力,它的升糖指數也非常低,但很多人都說吃完後容易長痘痘,這是因為牛奶巧克力的胰島素指數很高。
還有烘焙店裡的糕點,別以為它們的升糖指數都很高,實際上有些糕點的升糖指數比白米飯還低。之所以不提倡大家經常吃,是因為這裡頭可能含有會增加不孕風險的反式脂肪酸。
甚至是可樂和果汁這類飲料,升糖指數也是不高的,然而有大量研究表明它們會增加特定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糖尿病。
由此可見,食物健康與否其實與加工方式有很大關係,深加工食品即便符合某些健康飲食的原則,也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2.升糖指數的資料可能有假我在度娘上搜“升糖指數一覽表”,有的資料列出了476種食物的資料。
但問題是,中國2018年才成立首家升糖指數基金會認證的實驗室,2019年才釋出首個升糖指數測試的行業標準。
而且直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沒有出得了廳堂的升糖指數共享資料庫,大多數食品企業都沒有讓他們的產品參加“升糖指數跑分”測試。
一些權威出版物裡記載的食物資料也就208種,其中不少資料還是引用的國外文獻,所以我不曉得那些齊全的表格資料究竟從何而來。
即便是查詢悉尼大學的資料庫(全球最大的食物升糖指數共享資料庫),表格裡的資料也對應不上。
所以,我覺得網上有些“升糖指數一覽表”的資料可能是不準確的,甚至有人為捏造的可能。
3.升糖指數有很大變異性我手裡有一份美國糖尿病協會公佈的食物升糖指數表,裡頭涵蓋了2480種食物的資料。
然而,我沒有給大家翻譯。
原因涉及兩方面,一是我覺得翻譯的工作量太大了,二是有很多資料根本就無法應用,因為食物的升糖指數變異性太大了。
同樣是大米,但直鏈澱粉、支鏈澱粉和抗性澱粉所佔比例不同的品種,它們的升糖指數會有很大差異。
水果也是這樣的,有些品種的香蕉升糖指數很高,有的卻很低。
預包裝食品就更多變了,不同的原料、配方和加工工藝,會生產出升糖指數不一樣的麵包、麵條。
經常有人發圖片問我這個麵包能不能吃,那個麵條升糖指數高不高,說實話我是真的不知道,我要是有一眼看穿食品升糖指數的能力該多好,靠這個做諮詢就能賺大發啦,哈哈。
即便能看到產品的營養標籤也不行,因為升糖指數是測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
另外,很多人會陷入一個誤區,以為只要全麥粉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那這款麵條、麵包就是低升糖指數的。
但實際上,有10份研究資料顯示全麥麵包的升糖指數是74,跟普通的小麥麵包沒啥區別。
影響食品升糖指數高低的因素遠比想象中複雜,它不僅和原料有關,還和食品的加工工藝有關,後者有時是決定性因素。
所以說,如果你在本地超市買了一捆麵條,你能確保它的配料、加工工藝和你看到的那份“升糖指數表”裡所指的麵條是一樣的嗎?
如果不一樣,它們的升糖指數還會一樣嗎?
如果升糖指數不一樣,你還有必要根據表格挑選食物嗎?
除非國家出臺食品法,要求所有預包裝食品必須測試升糖指數,並作為一項公示資訊標示於產品外包裝,否則看什麼表格都不準確。
4.個體間存在差異為啥有的人天天吃白米飯也不得糖尿病?
除了基因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有著與眾不同的腸道菌群。
同品種、等含糖量、一個飯鍋裡煮出來的米飯,小陳吃了可能表現為高升糖指數,而小李吃了可能只表現為中等升糖指數。
所以,升糖指數表不是萬能的,它不適用於所有人。
5.靠什麼指導實踐?既然升糖指數表有那麼多漏洞,那我們靠什麼指導實踐,才能做到低升糖飲食呢?
營養師們紛紛表示,我太難了,飲食建議不好給啊。
雖然我也這麼覺得,但如果能掌握規律、不死套資料,問題其實會簡單很多。
首先,加工食品的升糖指數我們猜不來,一看就不健康的產品,儘可能地少吃準沒錯。
其次,雞蛋、肉類、魚類和海鮮等高蛋白食物本身就不含多少澱粉,這類食物不需要考慮升糖指數,只要烹調方式得當都可以吃。
再有就是蔬菜,這當中主要是土豆、南瓜和胡蘿蔔的升糖指數不穩定,所以這三種蔬菜不能吃太多。
最後是主食,因為種類、配料比例、製作方法實在太多樣化了,我根本就說不清楚哪個合適哪個不合適,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至少黑米、燕麥米或蕎麥米做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而且黑米和燕麥米即便熬粥似乎不會導致升糖指數明顯升高。
按慣例,文末聊聊哲學吧。
很多人以為醫學是科學,但頂尖的學者可不這麼認為。
中國著名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說:“醫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也不是單純的哲學,醫學充滿了科學和哲學,但還涵蓋有社會學、人學、藝術、心理學等等。我們不可以籠統地用科學的範律來解釋醫學,醫學遠比科學複雜。”
醫學的複雜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函式那樣精確(已知定義域x,通過對應法則f,算出值域y,x不變y就不變)。
雖然我們都是地球人、亞洲人、中中國人,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對應法則f也不盡相同,關鍵是我們連地球人的f都還沒研究清楚。
所以說,低升糖指數飲食是一個方向,我們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迷信升糖指數表要不得,再全的表格也不一定適合你。
鄭重宣告: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干預建議。在採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