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被“談癌色變”支配的恐懼,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不時聞得身邊的人患了癌症,他們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戒菸的戒菸、戒酒的戒酒,導致小編出現了致癌因素多且容易得逞的感覺。癌症患者就像是被股市套牢的韭菜,跌50%,回本卻要漲100%,多數癌種的治療都是困難的。從癌症的預後來說,甲狀腺乳頭狀癌可稱得上“幸福癌”,這種癌基本不談死亡率,預後非常好。此外,膀胱癌的預後也尚可,T1期5年生存率可達91.9%,T2期5年生存率可達84.3%, T3期43.9%,T4期10.2%。然而,生存率高是一方面,治療過程帶來的痛苦卻又是另一方面。因此,預防癌症的發生才是首選。
今年6月,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9年影響因子為206.85)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 fo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prevention的文章,這對於想科學養生的人來說,不失為最專業的指導。
文中列舉了多條個人建議
1
體重應該保持在健康範圍內,避免超重。
WHO將成年人超重定義的為BMI值25.0 ~ 29.9 kg / m 2,將肥胖定義為BMI≥30 kg / m 2。肥胖可以進一步分為1類(BMI,30.0 ~ 34.9 kg / m 2),2類(BMI,35.0-39.9 kg / m 2)以及3類(BMI,≥40.0kg/ m 2)。
2
積極運動
成人應每星期至少進行150 ~ 30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或75 ~ 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1小時中等強度或高強度運動。
3
限制久坐的行為
例如坐、躺下、看電視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於螢幕的娛樂。(這對於辦公室人群實在是太難難難難難了)
4
在所有年齡段都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食用營養含量高的食物以幫助達到並維持健康的體重;食用各種深綠色、紅色和橙色的蔬菜(如捲心菜,西蘭花,番茄)以及富含纖維的豆類(黃豆和豌豆)等;全穀類食品也是好的選擇;紅肉、加工肉類、加糖飲料以及高度加工的食品和精製穀物並不在健康飲食的選擇範圍內。紅肉是指未經加工的哺乳動物肌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兔肉等,包括碎肉及冷凍肉,而加工肉類是指經過固化、熏製、醃製、發酵等其他改善儲存或增強風味處理的肉,例如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
5
不要飲酒
飲酒是僅次於吸菸和超重的第三大可控制的癌症危險因素,酒精沒有安全的食用範圍,一個人飲酒越多,患酒精相關癌症的風險就越高。如非要飲酒,女性每天的飲酒量不超過1杯,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當然,如果一杯就能裝下一桶扎啤那就得另算了。一份標準酒精飲料的定義是12盎司啤酒(354.88 mL)、5盎司葡萄酒(147.87 mL)或1.5盎司80-proof蒸餾酒(44.36 mL),其中包含約14克乙醇。
一杯酒,兩行淚
文中還對各個部位的風險因素進行了詳述,可見下表:
看完之後每個細胞都咆哮著去減肥!去鍛鍊!蘿蔔白菜我都愛!菸酒奶茶靠邊站!燒烤請我都不來!食用蔬菜和水果還可以降低其他慢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保留100%原始果仁的全穀物極有可能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據估計,每天食用30克全穀類食品可使大腸癌的風險降低5%,在一個單獨的Meta分析中,每天每3份全穀物,所有癌症死亡風險降低6%。
注意!
咖啡可降低男性和女性患口腔癌、咽癌和喉癌以及基底細胞面板癌的風險,可能會降低患肝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並可能降低女性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黃牙警告!喝完記得及時漱口,多年咖啡愛好者溫馨提示~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輻照食品會導致癌症或對人類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沒有科學證據支援僅飲用果汁(≥1天)可降低癌症風險或提供其他健康益處的說法,果汁相比於整個水果所含的纖維更少,其他有益營養素的含量更低,天然糖含量更高,因此不是從植物性食品中獲取營養素的最佳方法;
使用微波爐不會增加患癌風險,相反,高溫下燒烤、煙燻或煎炸肉類(包括紅肉、家禽和魚)會導致氨基酸、糖類、肌酸酐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致癌性雜環胺;
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非營養性甜味劑(在人類飲食中正常的攝入水平)會致癌。當早期研究表明糖精在實驗動物中引起膀胱癌時,就出現了關於人造甜味劑和癌症風險的問題,但對人體的研究卻沒有顯示出增加的癌症風險。患有一種罕見遺傳病(苯丙酮尿症)的人會異常地代謝阿斯巴甜,導致神經系統毒性,因此應在飲食中避免使用阿斯巴甜。除了這些特例外,適量食用所有這些甜味劑似乎是安全的,儘管大量糖醇可能在某些人中引起腹脹和腹部不適。
睡眠、飲食、缺乏運動和癌症風險之間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睡眠障礙與患癌高風險相關,是幾種癌症的已知危險因素,睡眠不足(通常定義為每晚<7小時)還與肥胖,暴飲暴食及相關代謝綜合徵的相關。久坐時間長與睡眠品質差和睡眠時間短有關,睡眠不足可引起應激激素升高和炎症,這都是已知患癌機制。
參考文獻
Rock C L, Thomson C, Gansler T, et al.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 fo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prevention[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