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年365天都愛喝湯的廣東人來說,許多人要是一個禮拜沒湯喝,就會感覺自己整個人都“枯萎”了,面板不好、精神不好、渾身不自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
湯水是養人的好東西,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你煲湯方式不對、用材不對或喝湯方式不對,不僅不養生反而還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看看下面一些常見的煲湯誤區,你是不是經常在犯?
■ 湯煲時間越長,營養價值越高許多廣東人喜歡煲“老火靚湯”,認為湯煲得越久養生價值就越高,但其實這個觀念早就被營養學家闢謠了!煲湯利用的是“熱力破壁”的原理,通過加熱使食材中部分的氨基酸、嘌呤等含氮化合物和油脂溶解到水中,形成味道獨特且具備基本營養的湯。
隨著燉湯時間增長,湯的味道變得濃郁是因為湯水中的總氮量增加,不過可溶性維生素卻也大大損失了(也就是說煲湯時間越長,湯裡的維生素越少,含氮量越多)。
此外對著煲湯時間的增加,湯裡頭的“嘌呤”等就越多,長期攝入過多嘌呤是會導致尿酸過高的,所以大家平時煲湯儘量保持在1小時左右最好(藥材湯則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
■ 只喝湯不吃渣
很多街坊認為食材煲完湯後,營養元素會全部溶解在湯裡,這時候只需要喝湯就可以了,又幹又柴的湯渣完全不必食用,這種觀念也是不對的。
相關科研證實,不管是雞湯、豬骨湯、牛肉湯還是魚湯,絕大多數湯的主要成分只有鹽和油,85%的蛋白質仍然保留在湯渣的肉裡。因此想要攝入營養的話,只喝湯不吃渣是完全不行的,如果嫌煲湯的肉太柴,那就別煲那麼久唄~
因為豬骨的骨髓裡頭含有大量的鈣質,因此很多人以為光靠喝骨頭湯就能補充鈣元素。實際上早已有相關研究表明,一碗骨頭湯大約只含有2~3毫克鈣,而成人每天大概需要攝入800毫克鈣,想靠喝骨頭湯來補鈣?那得喝300~400碗!
許多家庭煲湯多少都會加點肉,認為這樣才味道好且營養高。實際上肉湯和素湯可吸收的營養元素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相提並論。喝湯的時候連湯帶渣一起食用的話,素湯可吸收的維生素高,肉湯則蛋白質更高,兩者所含營養成分都是人體每日所需的。
理論上湯喝得越多,攝入的營養元素量越大,但前提是你喝的湯不是高熱量高鹽分的,否則長期大量喝湯可能導致水腫、腎臟病及高血壓等。而且對於腸胃消化不好的人來說,吃飯前喝太多湯非常容易稀釋胃酸,導致腸胃蠕動更加緩慢;飯後喝太多湯則有可能導致營養過剩,或因為沖淡胃液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因此,平時大家喝湯還是限量緩慢飲用較好,以胃部舒適為原則。
夏季炎熱沒胃口或菜品不合胃口的時候,很多人習慣用湯來泡飯,這樣也是不利於健康的。因為飯和湯一起混合後質感會變軟,人往往沒有經過咀嚼就把飯吞入腸胃,這樣一來由於米飯沒得到完全的咀嚼會對腸胃造成負擔,加上湯水還會稀釋胃酸,對我們的腸胃無疑是“雙重打擊”。
因此,長期喜歡吃湯泡飯的人,很容易胃動力不足,也容易得胃病。
老生常談了,無論是粥還是湯還是其它食物或熱水,超過60℃會對口腔、食道、胃黏膜造成傷害。所以別再喊別人“趁熱吃”了,長期飲用食用過熱的食物真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