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養生感興趣的,也許對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個說法都不陌生,此話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再結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中醫理論,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春夏季節屬於陽氣當令,春季陽氣開始生髮,此時應注意保暖、抵禦寒邪以培養陽氣不斷滋長,所謂初春“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說的就是這個理。
到了夏季,陽氣漸盛,尤其是仲夏季節暑熱當令,易耗氣傷津,反而容易損傷人體之陽。再者,炎夏季節,人們普遍貪涼,如過食冷飲,常吹空調,從而使身體遭受寒溼之邪,損及陽氣。
秋季燥邪最容易侵犯人體,而燥易傷陰,所以秋季人體的面板和口脣部位容易乾燥皴裂,此時需要護膚,幫助面板保溼。到了深秋和冬季,天氣漸寒,人們為了禦寒,會多進食辛辣溫補食物乃至酒,而這些食物往往容易產生內熱,酒助長人體的溼氣。溼熱夾雜為患,會導致人體更容易丟失水分和養分等有形物質(或稱陰津),從而導致人體陰津不足。因此,從秋季開始,就要注意“養陰”。
秋季護膚很重要
秋季如何養陰?首先是保持情緒樂觀,凝神聚氣,多想愉悅高興的事情;此外,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道理,還要適當增強戶外活動的機會,享受秋天Sunny的滋潤;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健身,年老體虛者建議多做一些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年輕人的健身要注意循序漸進,微微汗出即可)以及緩慢的體操等柔性運動,運動應有度,微微汗出即可,不可大汗傷陰。
貼秋膘也是一件技術活
飲食上需要注意補充水分,化解燥邪對人體的損害,每天的飲水量應因人而異。前面的章節也介紹了秋季宜“少辛增酸”的原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秋季養陰有一個常見的誤區,那就是大量進補滋陰的藥物或食物。散人在此糾正一下,滋陰之品本性偏寒涼,而寒涼之品容易傷害脾胃,造成胃痛、腸炎、腹瀉等症。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即使陰虛的人也要注意,滋陰之物不可過量使用,一定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