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與小續命湯
我們看到以前的老中醫,他們居然用風藥治療中風。比如小續命湯,這個在當代人眼中,都是不可思議的。這中風我們似乎鎮定它都還鎮定不住,怎麼還會想到用風去吹它呢?這不是以風助風加大它紊亂嗎?其實恰恰相反,你風藥去調勻它氣脈,它反而不中風了。
李可老中醫書中就引用唐代孫思邈用風藥治癒自己中風的事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之諸風篇裡,就提到續命煮散。
原來孫思邈自己中風完全不能動,他就口述一個方子,徒弟們趕緊幫他磨成藥粉,用這藥粉藥散直接一煮開就可以喝,這叫做煮散,粉磨得較細的,可以連湯帶藥粉子喝下去。所謂散者,散也,煮散方便快,而且吃到身體裡面,符合風藥迅速散開到肢節九竅去的效果。
孫思邈自己吃了十天,第十一天時,他就自己起床好了。
而李老也說他自己中過一次風,也是靠這續命湯治好,這續命湯是他十幾年來治療各類的常用方。
續命湯裡頭就有風藥,而且還不少,就是取它以風治風的道理。但現在人很多都不解,認為你本身身體中風,就像樹枝一樣,搖動了,怎麼還用些風藥上去,這樣不是加重它風動嗎?
死靜不如活動
我們可以從放風箏中得到啟發,當春夏季,整個氣機能上升發,即便微微風,也可以放好風箏。而秋冬季氣機肅降,就很少見人能放好風箏。秋冬季它也有風啊,為什麼不太好放風箏?因為那風不是升發之風,而是肅殺之風。
我們看,中風的風,它就是肅殺之風,讓身體氣脈痺阻,動不了。而風藥之風,就像是升發之風,目的無非就是讓五臟元真流動起來。
有學生還是不解地問,風藥不是往上走的嗎?本來中風容易出現腦溢血,這樣用上去,病人會不會加重啊?本來病人神志就模糊,用上去,會不會昏迷啊?
我們看,大自然不是有這樣一種現象嗎?叫做清風薦爽,人都喜歡空氣好對流的環境,這樣人就不容易感冒鬱悶煩躁。
我們跟老師在一起看病時,剛開始為了遮蔽外面的燥擾,把診室門關上,這樣噪音看似少了,但由於空氣不對流,人反而容易覺得莫名的煩躁。幾天後,老師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就是直接把診室門開啟,讓窗戶跟門對流起來,這樣大家看一個上午病都沒那麼累。因為新鮮空氣徐徐對流,清風過來,以解浮躁。雖然外面學生病人多,有些吵鬧,但人卻能夠更平靜安心地看病。
所以我們想到,一個人心能不能夠平靜,不在於環境安不安靜,如果把他鎖在密閉的空間裡,窗都不讓他開啟,他很快就狂躁了,即便是在山林裡,心也沒法片刻安,神也不能片刻寧。但是你若讓他窗戶開啟,們暢通,空氣內外對流,即便是才城市街邊吵鬧的環境下,他心一樣能夠安寧下來,習以為常。這個道理,叫做死靜不如活動,人的神應該在氣血活動中得到能量滋潤而安寧。
颱風與春風
老師在去年暑假時,又一次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藥房在城市吵鬧了一些該怎麼辦?
老師說,你們看到我的藥房是藥房,是在城市熱鬧的環境中,我看的卻是寺廟道場,你們看這個喧囂的城市,吵吵嚷嚷,不安寧,我看到的卻是山谷流川,我無時不刻不在修行中。
原來老師不是在修藥房外面的象,而是在修自己裡邊的心。只要藥房氣場流通即便在城市之中,也是清靜道場,心也一樣可以安穩如磐石。
有學生又說,用風藥來安神,這實在是匪夷所思難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去解釋?
老師說,大風是耗氣的,少風能夠生起,颱風摧枯拉朽,拔樹倒屋,但微微的春風卻能夠又綠江南岸,古人詩句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可見春風是能夠甦醒萬物的,然萬物各以生長為喜悅。
我們看人他晚上睡覺有些燥煩時,大家都不會一下子去吃什麼鎮靜安神藥,第一件事是幹什麼呢?都是不自覺地去把窗戶開啟,這時那夏季的涼風撲面而來,清風薦爽,或者再拿上一把蒲扇搖一搖,讓風氣能夠疏通肌表,這樣人很快就安然入睡。這就是自然界中,徐徐微風,可以令煩躁不寧之神安靜下來的道理。
《清靜經》上說,夫人神好清。這人的神志它喜好的就是清風薦爽之感,你想要把神安下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入定安靜,這是以靜制動。另一種就是靠清風拂面,良好的空氣對流環境,這叫動中求靜。好比我們入山採藥,疲勞氣躁時,山谷裡突然送過來一陣涼風,體內的燥氣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神得清風而安寧。
空調、風扇、蒲扇與開窗
於是又有學生說,難怪睡不著覺時,把空調一開啟,涼風一來,立馬能睡個好覺。
老師說,這又走偏了,暑熱太盛了,稍用空調壓壓暑可以,但空調之風風風藥之風也。風藥之風是符合人體氣機升降的和煦溫暖春風,空調之風是肅殺涼降的秋冬之風。
它會影響經氣的執行,反而手所閉阻汗孔,使陽氣不能很好敷布。熱鬱在裡面出不來,表面上是涼爽的,實際上是寒火兩重天,身體兩股氣在打架。打架的結果是汗多心慌,人容易長胖,特別怕熱,造成外寒裡熱,寒包火的體質。
所以很多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沒有無緣無故,好比秋天我們治療很多蕁麻疹溼疹的病人,一發現這些病人大都是夏天受涼吹空調太過引起的。
《黃帝內經》上有句話說,夏暑汗不出者,求為風瘧。夏天你這些孔竅的汗酸代謝物質,不能隨之汗孔排洩出來,被空調壓在面板底下,它就會成為瘙癢面板病溼疹的來源。
這時怎麼辦?你知道病因,用藥就好辦了。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只要能想辦法讓身體發發微汗,就好辦了。發微汗最常用的藥就是風藥,因為風藥直接走腠理皮毛,就像把人體八萬四千毛孔窗戶開啟一樣。
《傷寒論》上說,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桂麻各半湯主之。
當你身體長期不能很好出汗時候,明顯就容易瘙癢。用桂枝麻黃湯的合方,發幾天的小汗,其病自愈,這真是善治者,善於用風藥來解表啊!
如果表不解,臟腑的鬱熱就了出不來,會引起裡面病變。所以這種人跟更需要風藥來條達,否則寒鬱久後,就會得風溼,直接麻木疼痛,臟腑氣機紊亂,睡眠品質下降,腦子更靜不下來。這身體成為戰場了,它心能寬嗎?
所以這時候,你越不能怕熱,你把視窗開啟,即便吹點風扇,讓毛孔更通透一些,都比開空調強。你能不能夠想到很多心臟病都跟面板肌表不能很好出汗相關嗎?當你有中醫這個內外相通應的思維時,你會發現疾病在萌芽階段,你就知道怎麼去防治了。
人在通透狀態下,雖熱,但很快就習慣,而且健康。所以夏天不要厭於日,這是《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告訴大家夏季最重要的養生心法。按照這個辦法去走,秋冬天就不容易手腳冰冷。
所以說,空調不如風扇,風扇不如蒲扇,蒲扇不如開窗,開窗不如自心能清靜。人只要迴歸到最自然狀態,層層向自己內心去求,健康之門就會打得越來越開。
失眠還用風藥的經方
有學生說,煩躁失眠用清風涼爽可以勝之,這風藥治失眠用來安神之法,在經典裡頭有無記載啊?
其實,古書中正有此說,古代的風引湯,排風湯,拒風丹,小續命湯,防風湯這些專治療風中癱瘓甚至肢麻,神亂,煩躁不靜的方子裡頭,無不是以風藥為主帥的,即便是病勢危重,用之得當,亦可以收到撥亂反正之功,故有續命救急的風藥之說。
我們看,《神農本草經》形容風藥川芎的作用時說,川芎主中風入腦。形容防風時說,防風主大風。所以古代的很多治風中反而用風藥的道理便在這裡,而不像現在人說的,本身腦子就靜不下來,失眠煩躁,還用川芎幹什麼,這川芎下去,腦部血液不更活躍,這川芎上達頭頂,血液不更充盈。
這學生跟我們說,剛開始看不懂老師治療這類煩躁腦子靜不下來的人還用川芎的道理。
我們說,你看《傷寒論》上酸棗仁湯是怎麼配伍的,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就五味藥,酸棗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為何張仲景治療煩躁難眠心意識靜不下來的病人還用川芎呢?我們不是直接可以通過棗仁、知母這些養其真的藥,把它安住就行了嗎?
但張仲景不這樣認為,而實際上臨床中放了川芎跟不放川芎的差別很大。川芎這味藥,一放進去,整個方子就活了,像有靈魂一樣。能通達上下,昇陽解鬱,疏洩滯結,流通氣血,發越燥煩陳腐之氣,如清風薦爽。通過川芎,去開通一切鬱閉,再用棗仁、知母把它們安定穩住。這就是治風不遠風藥,治燥煩反而可以動中求靜的用藥思路。即便是腦子靜不下來也可以用風藥。
可見張仲景把這個能夠上達巔頂的風藥川芎用到治療虛勞虛汗不得眠的病人裡頭,如果不是懂得陰陽開合,升降動靜之道的人,是不能夠這樣去組方的。
張仲景這個酸棗仁湯的創立,並不是他閉門造車造出來的,而是他勤求古訓,看了《黃帝內經》,知道人體重要的生理規律,才創出來的。
我們看,《黃帝內經》怎麼說,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以前我們還不知道風藥時,一直理解不了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現在總算有些開竅了,原來這是針對身體上下的鬱邪啊!
你在巔頂上的鬱滯,我用風藥把你表散開來,就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你在下面膀胱的鬱滯,我們用清利胱腸之法,把它們滌盪出去,這叫其在下者,引而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