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何其多,酒文化更是不斷被髮揚光大。畢業分離,喝!升職加薪,喝!喬遷新居,喝!老友重逢,喝!人生失意,喝!人生得意,更要喝!在各種酒桌上,不喝個七葷八素都不好意思下桌,彷彿所有的誠意和情誼都在酒裡。更別提各位把酒當成“心肝寶貝”的酒君子們,簡直是無酒不歡哪。
這麼喝,真的完全沒問題麼?當然不是。且不說喝多了腦子不清楚,打架鬥毆的、荒腔走板的比比皆是,喝酒丟了命的也不在少數。你可能會說,我少喝點不就行了麼。那可不是,不管喝多喝少,酒精都會傷肝。小心你的“小心肝”要了你的“肝”。
飲酒後,酒精通過口腔黏膜、胃黏膜、小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10%的酒精以直接經肺或腎排出體外,剩餘的90%需要通過肝臟進行代謝。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肝臟中的乙醇脫氫酶將酒精氧化為有毒的中間產物——乙醛。與乙醇相比,乙醛的化學性質更活潑,可以與細胞內外的各種生物大分子結合,破壞蛋白質或DNA的結構和功能,其中對肝臟和胰腺的影響最大。乙醛脫氫酶(ALDH)進一步把乙醛代謝為無害的乙酸,這是酒精代謝中的關鍵酶。乙醛脫氫酶活性主要與遺傳有關,但也可以被酒精誘導。因此,經常喝酒能增加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人為的增加酒量。
一旦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或乙醛總量超過酶的代謝能力,乙醛在體內累積,影響大腦功能,可以引起宿醉。如果乙醛長期大量累積,降解脂肪的酶(蛋白質)被破壞,脂肪無法正常代謝,聚集在肝臟,形成脂肪肝。肝細胞內過多的脂肪會引起肝臟細胞功能受損和細胞死亡。無論是乙醛對肝臟細胞的直接損傷,還是乙醛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都可以誘發肝臟炎症。肝臟反覆發生炎症又修復,纖維會在肝臟沉積得越來越多,慢慢的也就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纖維化再發展,就成了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的患者還會發展成肝癌。
肝臟疾病發病時可以表現為腹脹、腹部不適、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患者常常認為是胃病發作,自己購買胃藥服用了事,也有的肝臟炎症沒有任何臨床表現。再加上長期大量飲酒的以男性居多,對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普遍薄弱,往往是出現了黃疸、腹水、劇烈腹痛等症狀,發展成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償期或肝癌的時候才就診。到了這個時候,縱使醫生窮盡現代醫學的所有手段,治療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了。
有人會說:我不喝白酒,只喝紅酒,紅酒不是可以保護心臟、有助睡眠麼,總應該沒事了吧。這其實是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和褪黑素等成分起的作用,並不能抵消酒精對肝臟的損害。如有需要,還不如直接服用成分單一、明確的藥品/保健品。醫學界裡並沒有“適度飲酒,有益身心”這一說,安全的飲酒量為“0”。所以,為了你的“心”和“肝”,不要再把酒當做“小心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