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兩位同齡老人,一位健步如飛,一位步履蹣跚,若問誰獲得長壽的可能性最大?你一定會矚目前者。來自醫學界的最新研究資訊證明,走路的快慢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壽命的長短,在75歲以上人群中更為準確。

簡單的走路速度為何能成為一個人的壽命“預警器”

走路的快或慢與心、肺等臟器功能、肌肉力量、骨關節健康,以及精神、情緒等密切相關;步速反映了一個人的有氧耐力(即長時間進行有氧運動的能力)大小,比血壓、血脂、血糖等健康指標更能準確地預測死亡的概率。

走的快慢,一是給老年人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自我評估健康水平的方法,定期測一測行走的步速,如同量血壓、測血糖那樣,有助於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二是指明了一條新的延年益壽之道,即把提高走路速度列入晚年的養生大計中,並持之以恆地踐行之,以期獲得長壽。

如何測量行走步速

一位叫斯蒂芬妮的美國醫生設計的方法可供借鑑:在地板上量出4米的長度並做下記號;以你平時的正常速度行走,記錄下走完這段距離所花費的時間,除以4,所得的商值便是你的步速。

走得快慢有標準

一般說來,健康成人的步速大約為每秒鐘1.3~1.4米,老年人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步速大約在每秒鐘0.8米左右。

如果你的步速超過了每秒鐘1米,恭喜你,你算是“走得快”的人了;若不足於每秒鐘0.6米,就應該警惕了,你被歸於“走得慢”的一類人。

另外,還應與你上一次的測試結果做比較,看是有所改善還是減退。一旦測量結果低於每秒鐘1米,或比上一次明顯減退,那就得調整你的養生大計,在提高走路速度方面下點功夫了。

步速慢了不必過分擔憂

正確之舉是先看醫生,做一次健康檢查以排查疾病,並給予正規治療,求得痊癒或使其處於穩定狀態。同時,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進行鍛鍊,向每秒鐘1米的健康步速目標值靠攏。

走路訓練講究技巧

為了達到每秒鐘1米的走路目標,建議每星期要進行3~5次走路訓練,每次保證半小時以上,以微微出汗為度。為確保走路的保健效益,應在姿勢、步態等方面講究一些技巧。

姿態方面

頭部應該垂直,將視線保持在前方3~6米的位置;肩膀放鬆,既不前聳也不後塌,讓身姿挺拔;胸部挺起,並收緊小腹和臀部;手臂輕微彎曲,隨著步伐自然擺動,體現出韻律感。

呼吸方面

呼吸可調整為走三步吸一次氣,再走三步呼一次氣,直至運動結束;但也不要苛求呼吸頻率,保持自然的緩慢呼吸即可。

其他技巧

膝關節不好者不妨藉助手杖,一來可減輕膝關節的負重,二來可加大擺臂幅度,更好地鍛鍊上半身的肌肉群。行走結束後可酌情增加一些柔韌性、平衡性練習,如伸腰、拉腿、單腳站立等活動。

老年人走路不可盲目求快

提醒老年人走路時不可盲目求快,尤其不可置人老體衰的客觀規律,甚至病痛纏身的實際情況於不顧,為延壽而一味快走甚至暴走。那樣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甚至會加重原有疾患的病情。比如患有退行性骨關節炎等膝關節疾病,或慢支炎、肺氣腫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如果強行做超越耐受能力範圍的行走鍛鍊,就會走向初衷的反面——招病損壽,如引起膝關節疼痛,或導致呼吸困難、氣喘等症狀臨身。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專家提示:晚餐3“不過”,吃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