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俗稱,中醫稱之為胃痛或胃脘痛,胃痛的部位雖在胃,但中醫認為這類病與肝脾的關係甚為密切。胃與脾以膜相連,互為表裡,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脾主飲食精微的運化轉輸,以上升為常,二者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肝為剛髒,性喜條達,主疏洩;肝氣橫逆,則可克脾犯胃,導致胃痛,故胃痛跟肝有密切的關係。
臨床上中醫把胃痛的原因分為以下幾點:
1、寒邪犯胃:外感寒邪,內客於胃,寒主收引,致胃氣不和而痛。
2、飲食傷胃:暴飲暴食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胃痛。
3、肝氣犯胃:肝為剛髒,性喜條達而主疏洩,若憂思惱怒,氣鬱傷肝,則肝之疏洩失常,橫逆犯胃,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痛。
4、脾胃虛弱:身體脾胃虛弱,或飢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或久病不愈導致脾胃受傷,或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均能引起脾陽不足,中焦虛寒,胃絡失於溫熙而發生疼痛,若身體陰虛,或久病傷陰,或過服溫燥藥物,致胃陰不足,胃失濡養,亦可發生疼痛。由於與肝脾密切相關,且肝脾為藏血統血之髒,而胃是多氣多血之腑,故胃痛初起,多在氣分,遷延日久,則深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絡受傷,則多見嘔血或便血等症。
臨床西醫認為潰瘍病由以下原因導致:
1、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是胃腸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胃潰瘍也不例外。在幽門螺桿菌的作用下,胃黏膜的損傷機制和保護性機制失衡,導致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
2、不良的飲食:食物進入人體後,最先影響的就是我們的胃,當患者飲食不當時,飢飽不均、暴飲暴食、生冷刺激等就會引起胃液分泌失調,從而引發潰瘍病。
3、精神因素:胃腸疾病和我們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當患者處於過度緊張或焦慮的狀態時,就會引起大腦皮層過分活躍,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導致病發。
4、藥物刺激:許多胃潰瘍患者在發病前都有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史,這類藥物會刺激我們的胃黏膜,對其造成損傷,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潰瘍病。
中醫遵循辨證論治,在胃痛的治法,雖遵循古時“通則不痛”的原則,但也不侷限於狹義的“通”之一法,更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和應用“通”法,如:胃寒者去寒,食積者去食,氣滯者理氣,熱鬱者洩熱,血瘀者去瘀,陰虛者益胃養陰,陽虛者溫運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