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今天開始給大家解讀足陽明胃經,包括我們經脈的循行、主治、以及經脈出現疾病的症狀和經筋病的診治。以及我在臨床上使用的一些心得!

足陽明胃經,是接續我們大腸經的第二條陽脈,從頭面走足,今天解讀胃經的前世今生。

正所謂脾胃乃後天之本,其實現代人很多慢性疾病多半是脾胃不好引起的,長期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導致我們中焦脾胃受損,繼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正所謂:脾土旺生萬物、衰生百病!養好脾胃,受益頗多!

今天就先談談胃經!如何經絡養生!

經脈循行: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叄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接續足太陰脾經。

經脈出現病變可能出現的問題: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個人思路解讀(重點):

1.此條經脈出現病變時候,會出現神志方面的疾患,比如:原文提及的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如何理解?為何我們有些人特別喜歡唱歌,發洩,甚至像發瘋一樣的當眾脫衣,追究原因還是我們的中焦受傷,這也就是我們古人的智慧。為何說脾胃乃後天之本的原因了。

本經有了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漫漫顫抖發冷,喜歡伸腰,屢屢呵久,面黑。病發時,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要跳動,獨自關閉戶門、遮塞窗戶。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西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還可發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醫冷、麻木、痠痛等症(這是區域性經絡所經過出現症狀)。

所以在治療神志病,以及失眠等患者時候,我多半會選用胃經的原穴:衝陽、及足三裡等穴位,實證還可以配伍厲兌(因為井穴原本就可以治療神志疾患)。

2.本經穴能主治有關"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躁狂,瘧疾,溫熱病, 自汗出,鼻塞流談出血,口喝,脣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沿著胸前、乳部、氣街(氣衝穴部)、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活動不利。(這是區域性經絡所經過出現症狀)。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熱,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則消化強而容易飢餓,小便顏色黃(這裡可以參考我們現在的糖尿病症狀,消谷善飢)。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冷、寒戰,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本經出現的問題,均可出現胃部不適等問題)

主治:本經穴主要治療胃腸、頭面五官、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病症。(參考上述是動則病解釋)

經筋病: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gan),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於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qiú),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瘸(que)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解讀:從經筋病我們可以看出,它出現的症狀主要和經筋經過的軟組織勞損疼痛相關。但是這裡我想著重解讀一下上面加粗的內容。

這幾句話對於我們診斷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首先面癱患者,我們要分清眼部的功能。

(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因為參考眼部活動,若是上眼瞼活動不利、我們可以根據辯證主要選用太陽經,如:小腸經、膀胱經的穴位,比如:攢竹穴,睛明穴。若是下眼瞼活動不利,我們可選用陽明經,主要為胃經的承泣、四百等穴位。一定要辯證準確。

其次:"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我們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具體辯證疾病的虛實,原文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所以我在治療面癱患者時多半參考上述原文。但是我個人認為,周圍性面癱患者多半還是因為正氣不足又受外寒而引起,還有一類面癱(亨特氏麻痺,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多半是實證,熱居多。)

在治療面癱患者時,我多半喜歡使用透刺+提拉滯針的方法,往往見效比較快,前提還是要根據患者的主症,分辨患者具體面癱的部位,若伴有舌部感覺缺失、耳鳴耳悶感(病位在膝狀神經節部位),這類患者治療起來可能恢復比較慢。我治療過的面癱患者快的一週恢復80%,亨特氏麻痺恢復就比較難了,3-6個月不等。

在治療面癱患者時,我主張溫鍼灸,不建議電針,往往遇到一些面癱後遺症患者時,詢問多半初期都是使用過電針,再根據患者辯證,受涼受寒居多,所以溫鍼灸更能體現它溫經通絡的優勢!

重點穴位解讀:

地倉穴:口角外側旁開處,上直對瞳孔。

主治:1.口喎;2.流涎;3.眼瞼眴動

操作:斜刺或直刺0.5-0.8寸。

個人臨床體會:我在治療面癱患者時,喜歡地倉透頰車,提拉滯針向健側提拉,30-50次。往往即刻可以看到嘴角可以回正一些。

頰車穴:

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按之凹陷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主治:1.口喎;2.頰腫;3.齒痛;4.口噤不語。

操作:斜刺或直刺0.3-0.5寸。

個人臨床體會:面癱同上述地倉穴。在治療口噤不語時,我個人理解就是治療顳頜關節炎及牙痛時,選用此穴再配伍區域性阿是穴,往往效果很不錯。

下關穴:頭部側面,耳前一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

主治:1.耳聾、耳鳴;2.齒痛、口喎、面痛。

操作:直刺0.5-1.0寸。

個人臨床體會:面癱、顳頜關節炎都可以選用。我在治療三叉神經痛時,下關是一個最重要的穴位,考慮和三叉神經下頜支相關,再配合上關,頭竅陰等穴位,陣痛效果非常不錯!

天樞穴:中腹部,肚臍旁兩側2寸處。

主治:主要為區域性的治療作用,胃痛,腹痛、洩瀉、婦科病等疾患。

操作:直刺1.5-2.0寸。

個人臨床體會:在治療痛經患者中,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穴位,若是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以及胃腸虛寒的疼痛、洩瀉,可以採用溫鍼灸,痛經再配伍血海、次髎、三陰交,效果可佳。

樑丘穴: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痛,區域性疼痛、膝關節痛。、

操作:直刺1.5-2.0寸。

個人臨床體會:這個穴位在治療急性胃痛真的效果很好,我自己親身體會,急性胃痛時,樑丘強刺激,配合足三裡,往往針拔痛止,大家可以嘗試。為何可以治療急性胃痛呢?回到經典:陰郄治血,陽郄治急,恰好又是胃經上,顧名思義,可以治療急性胃痛。

足三裡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主治:胃腸道疾患、神志病、失眠、區域性疼痛、保健強壯穴。

操作:直刺1.5-2.0寸。

個人臨床體會:我在選用足三裡的原則就是,不能因為他是強壯穴就所有患者都選用,還是要考慮患者的情況,因人而異,主要還是用於治療胃腸道疾患,正所謂:肚腹三裡留!寒證加灸。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治:祛痰要穴、神志病。

操作:直刺1.0-1.5寸。

個人臨床體會:在治療痰這方面,確實不像治療區域性疼痛效果那麼好,多半還是用來治療區域性痛症。

下一章:足太陰脾經解讀。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飯後散步肚子痛?提醒:散步要“拒絕”這3點,有效緩解肚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