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經渠穴釋名

所行為經,渠乃溝渠之謂,言氣血流注於此,執行不絕,故《子午流注說難》釋雲:“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即關上部位,寸至關長一寸九分,以下即為尺中。言經渠者,乃經過之神渠開道。太淵在寸ロ之始,經渠居寸口之中並未入於尺中也”。

位置

在寸口陷者中。(《甲乙經》)

取穴仰掌,在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當橈動脈寸口)橈側凹陷中取之。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胸痛,熱病汗不出,掌中熱,手腕痛。

操作

直刺。《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傷人神明。

文獻摘要

《素問・三部九候論》雲:“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頷厭穴);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大迎穴);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耳門穴)。中部天,手太陰(兩手氣ロ經渠穴)也;中部地,手陽明(合谷穴)也;中部人,手少陰(神門穴)也。下部天足厥陰(五里穴)也;下部地,足少陰(太溪穴)也;下部人,足太陰(箕門穴)也。”故經渠乃《素問》三部九候診法“中部天”手太陰肺之脈處。

《甲乙經》雲:“經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陰之所行也,為經。刺人三分,留三呼,不可灸,灸之傷人神明。”“胸中膨膨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痺喘逆,刺經渠及天府,此謂之大俞。”今名“《甲乙》經渠天府方”。

《神應經》治傷寒汗不出,針取經渠、魚際、風池、二間四穴,今名曰“《神應》經渠解表方”;治咳嗽、針取經渠,伍列缺、尺澤、魚際、少澤、前谷、三裡、解溪、崑崙,灸肺俞百壯,膻中七壯,今名“《神應》經渠止嗽方”。

《鍼灸聚英》:“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痺,掌中熱,咳逆上氣,數欠,傷寒熱病汗不出,暴痺喘促,心痛嘔吐”。

《鍼灸大全》治“傷風四肢煩熱,頭痛”,取“照海二穴,經渠二穴,曲池二穴,合谷二穴,委中二穴”,今名“《大全》傷風效方”。

《明堂灸經》雲經渠“不灸”。

《玉龍經・六十六穴治證》篇雲:“經渠,為經金。在寸口陷中,脈會處。禁灸,傷神。針向太淵穴。治熱病,喘逆,心痛,嘔吐。”

《子午流注說難》雲:“證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痺,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暴痺喘,足心痛,嘔吐”。

【按語】

經渠乃手太陰肺經之經穴,氣血執行至此,執行不絕。《難經》雲:“經渠主喘咳寒熱。”故本穴具宣發肺氣,清熱散鬱,消脹除滿之功。經渠伍大都,乃手足經穴相應之用。蓋因大都乃足太陰脾經之榮穴,有下氣平喘、回陽降逆、健脾補中之功。《難經》雲:“滎主身熱。”故《百症賦》有“熱病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之句,此乃二穴治“熱病汗不出”之源。二穴相伍手足大陰經脈氣相接,俾氣血貫注充盈,經脈執行通暢,氣機無壅滯之弊而有疏邪散鬱、清肺退熱、消瘀散結、止咳平喘之功,今名“《百症》經都退熱方”。適用於傷風感冒、時行感咳嗽及哮喘病急慢性發作者。

219

傷寒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趙進喜精講臨床用藥經驗——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