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乾薑為姜科植物姜根莖的乾燥品。含揮發性成分如α-姜烯、α-薑黃烯等,辛辣成分如6-薑辣醇、6-薑辣酮等;二芳基庚烷類成分如姜烯酮、六氫薑黃素等以及6-薑辣磺酸等。現代藥理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抗胃粘膜損傷與保肝、利膽作用,可改善心臟迴圈、抗血小板聚集,具有抗炎、鎮痛、鎮靜、抗驚厥、抗缺氧作用等。性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功用: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溼痺痛等。一般用量:3-10g;或入丸散。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用。

臨床應用,乾薑溫中散寒,守而不走,常可用治脾胃虛寒腹滿、疼痛、洩瀉等。《藥品化義》雲:“乾薑幹久,體質收束,氣則走洩,味則含蓄,比生薑辛熱過之,所以止而不行,專散裡寒。如腹痛身涼作瀉,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為陽之義。入五積散,助散標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湯定寒霍亂,止大便溏瀉;助附子以通經寒,大有回陽之力;君參術以溫中氣,更有反本之功。生薑主散,乾薑主守,一物大相迥別。”強調幹姜具有溫脾胃、散裡寒,守而不走的作用特點。《傷寒論》理中丸治療霍亂洩瀉,桃花湯治療少陰病陽虛久瀉、便膿血,《金匱要略》人蔘湯治療胸痺心痛,心下痞,脅下逆搶心,實際都是取乾薑溫中散寒之用。在這裡,乾薑配合人蔘、白朮、赤石脂等,不僅溫中散寒,更可健脾益氣,或澀腸止瀉,所以適合於脾胃陽虛,中寒腹滿、腹痛、洩利等。至於人蔘湯治療胸痺心痛,則心脾同治意也。

乾薑配合附子等,可回陽救逆,還常用於陽氣欲脫危證的救治。如《傷寒論》名方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四逆加人蔘湯等,主要適用於少陰病陽氣欲脫,或脾腎陽衰,或心腎陽衰,甚或陰竭陽脫危證,表現為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此時,非附子甚至非生附子不足以回陽固脫,但附子通行十二經,走而不守,若不配伍溫中散寒、守而不走的乾薑、炙甘草,即使能回陽救逆於一時,也不能維持陽生陰長之終局!《本草求真》雲:“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非常強調附子配合乾薑的重要意義。

乾薑還有溫肺化飲作用。這方面功用,最典型的配伍就是《傷寒論》小青龍湯方中“姜辛味”藥串。乾薑溫肺化飲,細辛溫經散寒,五味子斂肺止咳,結合麻黃、桂枝、芍藥、半夏等,外可散風寒,內可化寒飲,非常適合於 “外寒內飲”所致咳喘,表現為惡寒發熱、咳喘、胸悶脘痞、咳痰色白清稀,舌苔白膩水滑者。即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金匱要略》更有甘草乾薑湯治療虛寒肺痿,咳唾濁唾涎沫,也有溫肺化飲之意。再結合《傷寒論》理中丸治療大病瘥後,喜唾,可以考慮乾薑確實具有溫化痰飲的作用。

另外,乾薑溫中散寒也可用治療寒溼痺痛。《本經》所謂“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僻下痢”,不僅提出乾薑溫中,可以治療肺寒咳喘,陽虛血證,也可用於風溼痺痛。擅長於應用附子的吳佩衡先生治療治療風溼痺痛,就常用四逆東加桂枝、細辛、茯苓等,習慣應用大劑量炮附子配合乾薑、桂枝等藥。當代醫家更有乾薑粉外用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表現為肩背冷痛者,也常有佳效。

炮姜為姜科植物姜乾燥根莖的炮製品。性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肝經,功用:溫中止瀉,溫經止血,主治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嘔吐,瀉痢,吐血,便血,崩漏等。一般用量:煎湯,3-9g。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臨床可用治療消化性潰瘍合併上消化道出血,吐血,黑便,辨證屬於脾胃虛寒以及婦女崩漏辨證屬於脾陽不足者,可用柏葉湯、黃土湯,並隨方加用艾葉、炮姜、三七粉、白及粉等。而針對潰瘍性結腸炎腹痛喜暖、便膿血等,則可以用連理湯,改乾薑為炮姜,或更加炒白芍、赤石脂等。​​​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為健康,做加法 | 骨質增生,為何醫生還建議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