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風藥的概念

“風藥”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見於李東垣的《脾胃論》,書中不僅多次提及“風藥”一詞,並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風、羌活、獨活、藁本等藥為代表,論述了風藥在脾胃病治療中具有升發陽氣、行風勝溼、發散鬱熱、疏達木鬱、行經活血、引藥補脾等多種功效。其後,則很少見到有關風藥的專論。直到現代,特別是近幾年,才有一些學者開始著文專論風藥,但對風藥的定義則有兩種觀點:(1)風藥是指能祛除外感風邪的一類藥。(2)風藥是指能祛除外風、平熄內風的一類藥。

風藥的分類

對風藥的分類,目前學者多傾向於將其分為祛散外風藥和平熄內風藥兩大類。進一步的分類及具體藥物,則各家所論不一,從現有資料來看,各家論及風藥最多的不過30餘種,分類最多的也不過6~7類,如鄭國慶將風藥分為祛風類、疏風類、熄風類、搜風類、其它類、特殊類等6類,與臨床應用現狀存有較大差距。筆者根據古今文獻之論和藥物的主要功效及臨床實際應用情況,將常用風藥分為兩門16類,共計117種,以便於臨床選用。

1.祛散外風藥:(1)祛散風寒:附子、麻黃、桂枝、防風、白芷、羌活、獨活、藁本、細辛、蒼耳子、辛夷、鵝不食草、紫蘇、荊芥。(2)祛散風熱:連翹、金銀花、金蕎麥、柴胡、葛根、升麻、蔓荊子、牛蒡子、桑葉、菊花、薄荷、蟬蛻、浮萍、前胡、黃荊。(3)祛風勝溼止痛:防己、秦艽、徐長卿、尋骨風、鬆節、川烏。(4)祛風溼強筋骨:狗脊、續斷、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五加皮、千年健、常青藤、月見草、鹿銜草。(5)祛風通絡:威靈仙、豨薟草、桑枝、木瓜、絲瓜絡、穿山龍、海桐皮、伸筋草、路路通、海風藤、青風藤、絡石藤、夜交藤、老鸛草、腫節風、馬錢子。(6)搜風通絡:烏梢蛇、白花蛇、蝮蛇、蛇蛻、蜈蚣、全蠍、穿山甲、壁虎。(7)祛風除溼:蒼朮、薏苡仁、蠶砂、萆薢、土茯苓、陸英、臭梧桐、大風子、白英、藤梨根。(8)祛風化痰:天南星、皂莢、石菖蒲、白附子、天竺黃。(9)祛風明目:木賊、決明子、谷精草、車前子、蕤仁。(10)祛風除溼止癢:苦蔘、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11)祛風止痛:川芎、山豆根、露蜂房、兩面針、凌霄花。(12)養血祛風:何首烏、雞血藤。

2.平熄內風藥:(l)開竅熄風:麝香、安息香、蘇合香、牛黃、冰片。(2)清熱熄風:羚羊角、鉤藤、地龍。(3)平肝熄風:珍珠母、石決明、天麻、殭蠶、白蒺藜。(4)滋陰熄風:龜甲、鱉甲。

REF.張曉陽.淺論風藥[J].中醫雜誌,2003(03):227-229.

風藥法象

1.風藥法象總述

風藥是一類歷史悠久、作用獨特、功效多樣、適用範圍甚廣的藥物,一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尤其是金元時期,易水學派宗師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首創“藥類法象”理論,取法天地五運之象,謂“藥有氣味厚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藥物歸納為“風升生”、“熱浮長”、“溼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類。其中“風升生”一類為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收載有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等20味治風藥物,以春氣之生髮,風性之輕揚概括其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給風藥的概念賦予了新的內涵。風藥不僅有治風之用,而且具如風之性,功效獨特。張氏之後,其弟子李東垣光大其說,廣泛運用此類藥物於諸多病證、尤其是內傷脾胃病證的治療,成效卓著,成為易水學派一大用藥特色,對後世影響甚大。此後醫家言風藥,多宗張氏之說。如清代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可見,對風藥的認識,是古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總結的基礎上,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藥物氣味薄厚、質地輕重、形色特徵等與功用聯絡起來,形象而深刻地加以闡述,是一種法象藥理的認識。

2.風藥的效能

風藥以“風”冠名,法象於風木,具有類似風木的特性,其風性輕揚開洩、善行數變、風能勝溼,及木之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在風藥特性與功用中均有體現,可概括為“升、散、透、竄、燥、動”等方面。

升:即升浮上行、升舉、升提。“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內外傷辨惑論》)即指風藥生髮、激發,和柔而不肅殺,以應春生之氣,激發人體氣機,升發清陽之氣。風藥多為花、葉、皮、枝等味薄質輕的藥物,法象於風木屬性,“風升生”(《醫學啟源》),兼具風的輕揚、上升和木的升發特徵,表現出升浮上行的特性。藉助於風藥之升,能升發清陽之氣,也能引藥上行,所謂“高巔之上唯風藥可及”。

散:即向外發散、佈散、宣散。李東垣認為“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散為本”(《醫學發明》)。散乃風藥治療作用的根本,是風藥發揮作用的重要特性。風藥多辛味,辛則能散、能行,其氣四達,有向上下內外、向四周宣佈發散,行散氣血津液之功。同時風藥質輕薄,稟風之開洩、木之舒展升發之性,其向外發散、佈散之效能較為突出,故能宣散祛邪、發散鬱火、散津潤燥。

透:即透達、穿透、開洩。風性輕揚開洩,具有較強的透達力。風藥皆“輕清成象”(《醫學發明》)、“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素問·髒氣法時論》),法象於風之屬性,風藥輕清發散穿透,善於開洩啟閉、透達通竅,表現為既能開啟體表阻塞之腠理汗孔,也能開通體內五臟六腑鬱閉之玄府,並能透達全身之絡脈、竅道,發揮開玄啟閉、通絡散結、透絡開竅等作用。

竄:即走竄、行走、走而不守。風性主動善行,木性條達舒暢,風藥稟之,兼具風木走竄之性,以其味辛而善行主動,以其輕浮而走竄不守,通行上下內外、臟腑經絡,流動不居。藉助於風藥之通行走竄,以暢達氣血津液輸布,疏通臟腑氣機升降出入執行,發揮調暢氣機、活血化瘀、疏肝解鬱,通陽化氣等作用。

燥:即燥溼、勝溼、化溼、化痰。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聖人立治之法,既溼氣大勝,以所勝治之,助甲木(膽氣)上升是也。故經雲:‘風勝溼’”(《蘭室祕藏》),風藥多性溫而燥,味辛而散,其氣芳香,稟風氣勝溼之性,能行能散,能化水溼痰飲,亦具醒脾助運之力,祛痰溼於流散之地,疏水飲鬱阻之氣,使津液暢達而解停滯之水,善於燥溼化痰、暢氣勝溼,所謂“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溼也”(《脾胃論》)。

動:即鼓動、活動、流動、運動、變動不居之意。風木者,為春天之氣,其性生髮主動,風藥稟之而具靈動之性。風藥之動一方面能鼓動臟器充滿活力,促進臟腑功能,動而生陽,以助陽生陰長;另一方面能振奮人體氣化,領氣流動,使陽氣暢達,氣機通調,氣動則氣血津液暢行不鬱;同時風藥之辛散靈動,引導氣血流通,既可促進養血滋陰等補藥的吸收、發揮藥效,又可佐制補藥滋膩、留邪之弊。所以,風藥可助陽生陰,可疏導氣機,可啟閉開塞,可順氣散鬱,可行氣化燥、化溼、化瘀等等,皆是風藥靈動之效能的體現。

REF.王振春,羅再瓊,羅欣雨,呂德,黃文強.從象思維的視角認識風藥及其效能[J].時珍國醫國藥,201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你自以為是的4個好習慣,其實是腹部肥胖的幫凶,看你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