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屬陰邪,易傷陽氣。脾為土髒,尤易為溼所困,而生吐瀉諸症。
夏季時節,大自然草木繁茂,鮮花盛開,娟飛蠕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這個時期Sunny炙熱,酷暑難擋,高溫之餘暴雨又時常傾盆而下,地面上溼熱燻蒸,令人們又頗覺煩悶不適。雖然《黃帝內經》認為春夏是“養陽氣"的好季節,然而,人們在此炎熱兼溼熱之季,生活調理稍有不慎(貪涼飲冷、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潔等),卻極容易生病,尤其是對於脾胃虛弱體質的人群,極易感受溼邪而出現脾虛溼困的中焦病證。
臨床觀察發現,若患者自身脾胃不太虛弱,即使有溼濁或溼熱困阻,用藥之後,溼氣容易消散;但是假如患者素體脾陽虧虛,難以運化水溼,即使用藥治療,溼邪也不容易清除。畢竟纏綿難愈,是溼邪致病的一大特點。在選方用藥方面,不論是溼濁困脾,還是溼熱蘊脾,如果在患者脾陽不甚虛的情況下,選用諸如溫病派的名方“三仁湯”、“甘露消毒丹”、“藿樸夏苓湯”等,效果甚良。若患者脾陽虛甚,再選用上方,則難以取效,或者取效極慢,令患者失去信心,不再複診。那麼該學選用什麼方子呢?答案就在《金匱要略》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麻杏苡甘湯與腎著湯皆出自《金匱要略》,系醫聖張仲景名方。
因此,麻杏苡甘湯與腎著湯相合,開上焦、溫中焦、利下焦,三點俱到,標本兼治,令脾陽振,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若患者溼中夾熱,舌苔膩中夾黃,依然可用,只需稍減乾薑用量即可,無需過慮乾薑助熱,辨證識機,抓主要矛盾,餘不足慮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