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佈,在山溪中常能見到,常附生在石上,生長緩慢,莖節緊密,書言“一寸九節者良”,故又稱九節菖蒲。常生用或鮮用。
一、石菖蒲的功效:
石菖蒲味辛,溫。歸心、胃經。功效能化溼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為開竅醒神之要藥。李士材言其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
常用於健忘,多寐,神昏,癲狂,驚癇,中風失語,氣閉耳聾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聰耳明目,不忘,不迷惑,延年。”
《本草從新》:“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聲音,去溼除風,逐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
《重慶堂隨筆》:“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清解藥用之,賴以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滋養藥用之,藉以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
《玉楸藥解》:“辛烈疏通,開隧竅瘀阻,除神志迷塞,消心下伏樑,逐經絡溼痺,治耳目瞶聾,療心腹疼痛,止崩漏帶下,胎動半產,散癰疽腫痛,疥癬痔瘻。”
二、石菖蒲的配伍應用:
1.用於溼濁矇蔽清竅所致的神智昏亂,並可用於健忘、耳鳴等證。石菖蒲氣味芳香,不但有醒神開竅之功,且兼化溼、豁痰、闢穢之效。治溼濁矇蔽清竅所致的神志昏亂,常配伍鬱金、半夏等藥。若治熱病神昏,常以鮮石菖蒲配伍川貝、連翹、牛黃至寶丹等清心瀉火之藥;若痰火盛者,可再隨症加入天竺黃、鬱金、竹瀝等藥。
若治溼溫證,症見身熱不甚,神志呆純,表情淡漠,時明時昧,喉間痰名,舌苔白而厚膩者,非菖蒲之化濁闢穢、滌痰開竅不為功,常配伍鬱金、炒山梔子、竹瀝、薑汁、連翹等,即菖蒲鬱金湯。若痰溼盛者,可再配蘇合香丸以“溫開”;若痰熱盛者,宜配至寶丹以“涼開”。此證必俟痰濁去、機竅開,神志始得漸蘇。
若治痰濁壅閉、神志昏迷、胸膈痞塞之證,可參仲景瀉心湯法,配伍黃芩、半夏、黃連、厚朴、竹茹等,即王孟英菖陽瀉心湯。
若治健忘、耳鳴、耳聾,常配伍遠志、茯苓、龍齒等,即安神定志丸。若配伍龜板、龍骨、遠志,即孔聖枕中丹。
若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等證,常配伍人蔘、茯苓、遠志,即定志小丸,又叫開心散。有養心安神定志之功。
王秉衡言:“石菖蒲舒心氣,暢心脈,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
2.用於胸腹脹悶,溼滯氣塞,或疼痛等證。可單用本品,亦常配伍吳茱萸、香附等藥。
3.用於梅核氣,本證多由情志抑鬱、痰氣交阻所致。石菖蒲即長於治痰,又兼有理氣之功,故較為適宜。常與半夏厚朴湯等方劑合用,可提高療效。
石菖蒲還有祛痰之功,可用於慢性氣管炎病的治療方中,能明顯減少痰量。
此外,石菖蒲還可用治風寒溼痺、跌打損傷與癰疽疥癬等證,內服或外用均有一定療效。
《濟急仙方》:“陰汗溼癢方: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
《婦人良方》:“赤白帶下方:石菖蒲、補骨脂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服。”
三、石菖蒲的用法用量:
石菖蒲可入煎劑,也入丸散,也可外用。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餘克;鮮品加倍。
今有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的根,也叫九節菖蒲,功效尚不明確,應用時切要分清,不要用錯。此外,還有植株比較高大的水菖蒲,又叫白菖蒲,功效雖與石菖蒲相近,但一般認為,應用還是以石菖蒲為佳。
黃元御言:“出石中者佳。四川道地,萊陽出者亦可用。”
汪昂言:“根瘦節密,一寸九節者良。去皮,微炒用。”
四、石菖蒲的應用注意:
石菖蒲芳香開竅,故陰虛陽亢、煩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李士材言:“若多用、獨用,亦耗氣血而為殃。”
《日華子本草》:“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醫學入門》:“心勞、神耗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