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由7個藥組成,半夏、黃芩、乾薑、炙甘草、人蔘、黃連、大棗,水煎服,是湯藥。
要注意是散劑、湯藥還是丸藥,經方里面,方的製作方法不同,是根據人體吸收情況而定的。像豬苓散,一定要用粉末才有效,五苓散,用粉末才有效,但豬苓湯是煮湯的,這個是要注意的,所以半夏瀉心湯這裡我們刻意提了一下不同的劑型。
半夏,乾薑,是散飲、驅飲、止嘔,因為半夏乾薑是辛藥,都是辛(味)的,是辣的藥,往外面發痞飲的。
黃芩、黃連解痞止利,治熱痞的, 熱痞是心窩下面,胃這個地方有熱邪的,有堵塞感,黃芩,黃連可以清熱,消除堵塞感,黃芩黃連還能夠治熱性的,大便臭穢的痢疾,因為它們都是解痞止痢,是治熱痞的,因為它們都是苦寒燥溼的。
飲留邪聚均由於胃氣的不振,所以用人蔘和之以草棗。
這段話應該這麼去理解,飲邪聚集在哪裡呢,在心窩下面,閉塞的這個地方。因為有半夏瀉心湯(證)的人,有裡面的正氣虛,也有外面的邪熱進到裡面去,所以既要清進到裡面去的邪熱,用黃芩黃連,也要補裡面胃氣的虛寒,用人蔘、甘草、大棗。這三味藥,它們都是甘溫藥,甘溫益氣。另外就是要消心下痞的堵塞感的藥物,既要黃芩黃連,還有人蔘,這個是要注意的。
所以這個方子是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主治方。嘔而腸鳴,前面乾薑、半夏是止嘔的,人蔘、黃芩、黃連是消痞的,虛實夾雜都會有痞。
腸鳴是有水的聲音,嘩啦嘩啦的水聲。這個腸鳴音有好幾種,有水的腸鳴、有氣的腸鳴,水的腸鳴多數就是水,氣的腸鳴,跟肝氣不舒有關係,肝氣堵塞或者在肚子裡面亂竄有關係,這個人會不停打屁,這種打屁的腸鳴音不適用於半夏瀉心湯,我們這裡明確地說,都是水飲,半夏、乾薑驅水飲。
所以如果是有氣的腸鳴音,應該是用流氣飲子,或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湯這些,不是用我們這個半夏瀉心湯,這裡面明確說是有水飲。那麼舌苔上面有點膩苔,這方證裡面沒說,我們到後面再看。
這個原文大家要研究一下:《傷寒論》第149條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這裡面實際上特別強調了,半夏瀉心湯證,不太會疼,只是心窩下面這裡有硬的感覺,而小柴胡湯(證)會疼,大陷胸湯(證)也會疼,就是根本病理因素不一樣。
我們看辨證要點,上熱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這個上有水飲才會嘔,腸鳴也是水飲。心下痞硬,是有熱、有正氣虛、有水飲停留在這裡,就會痞。所以這個痞硬呢,有純粹虛的用人蔘,有火熱的用黃芩、黃連,有水氣結在這個地方用乾薑、半夏,都是可以治的。
這個人很奇怪是三個(證)都有,所以在舌頭上肯定是有所表示的,舌苔是薄薄的膩,當然也有很厚的膩,總之有膩苔,主痰飲水溼,脈象上沒有特別的,也有特別虛弱的,如果人體質虛的話,脈會非常細弱無力,也有可能沉滑脈,也可能濡脈,就是血管比較軟乎,含糊不清。
很多人把半夏瀉心湯定為三個主證,即上嘔(就是上面嘔吐)、下利(就是下面拉稀,大便稀溏,在馬桶不成形)、中痞(就是中間胃、心窩下面這個地方有堵塞感,或者摸上去硬邦邦的,或者自己感覺有個東西堵塞,確實有硬的腹肌緊張,摸的這個地方是硬板一塊)。
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大同小異。
甘草瀉心湯特別側重於把甘草的量加大,生甘草、炙甘草都行,因為甘草是緩急的,而且有清熱解毒、扶助正氣的作用。所以在半夏瀉心湯證基礎上,出現了特別虛弱的情況,對症狀的忍受、承受能力特別差的話,就把甘草的量加大,就是甘草瀉心湯。
甘草本身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以常常用來治療口腔潰瘍、胃腸潰瘍,像腸易激綜合徵,有的是結腸炎,有的是胃潰瘍。所以甘草瀉心湯用得很多,特別是正氣虛弱而症狀比較緊迫的情況。
生薑瀉心湯,就是加了大量的生薑,減少了乾薑的用量,還是半夏瀉心湯變化而來的,所以它們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生薑量加大了,就是說這個人,出現了明顯的乾嘔、消化不良,因為生薑是止嘔的,也能夠助胃消食,同時水氣比較嚴重的,就是肚子也有嘩啦嘩啦響聲,水的情況比半夏瀉心湯還要嚴重一些,那我們就可以考慮用生薑瀉心湯。
因為生薑止吐、止瀉,和乾薑是差不多的效果,但是乾薑是走裡面的,生薑可以往外面發散,可以走上面,可以走咽喉的,像胃的嘔吐的症狀,生薑比干姜的效果更好。比如前面有方叫做生薑半夏湯、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裡面就有生薑,生薑的主證就是止嘔的。
所以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三個方的方證的表現大同小異,就是在它的特殊的、對應的主證上面有所區別。甘草的量最大的話,(用於)正氣虛或者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就是有毒,正虛有毒。生薑的量大一些,就是止嘔,或者瀉痢比較嚴重的。
#大家健康超能團# #中醫養生的真相#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