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介紹了陰陽學說的實質,知道了陰陽學說是古人採用的一種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用它呢?

比如,現代人十分重視養生,很多人經常進補。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體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有機體,任何一種必要元素的缺乏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老年人、兒童、孕婦以及體質較弱的人群可以經常服用一些鈣劑、鐵劑等微量元素,亦或是各種維生素膠囊、蛋白粉等也是常見的保健品。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很多人長期服用各種營養素,儘管花費不菲,但往往卻是收效甚微。這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用陰陽學說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

中醫認為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都可分為陰陽兩大類,陰陽不僅是相互對立的,更重要的,陰陽還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說沒有陰,就不能產生陽,沒有陽,也不能產生陰,此即“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的道理。

因此,中醫認為在使用補益類中藥時,要儘量符合陰陽平衡的原則,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中醫對於血虛的病人,不僅要使用當歸、白芍等補血中藥,還要加入黃芪、黨蔘等補氣藥,以達到“補氣以生血”的作用(中醫認為氣屬陽,血屬陰);對於腎陽虛的病人,除了要使用肉桂、附子、鹿角膠等溫腎壯陽的藥物,更要加入熟地、山萸肉等滋補腎陰的中藥才能達到陰陽平衡,水火既濟的效果。

另外,由於陰陽相互制約,陰虛常常會引發陽亢,而陽盛亦會產生陰虛,因此中醫在使用補益類中藥的同時還常常會配合攻邪藥,這樣一攻一補才能進一步保持陰陽的平衡。比如補氣健脾方劑中加入消食理氣藥,補血方中加入活血藥,補腎方中加入利尿藥等。

只有兼顧到了這些原則,補益類藥物才能發揮出補益的作用。這就解釋了為啥那麼多人盲目地服用保健品卻沒有什麼療效,只是單純的缺啥補啥是很難奏效的。

那麼,即便我們選用了適合的補品,是不是服用越多越好,越久越好呢?

使用陰陽學說,我們同樣可以找到答案。陰陽學說指出,陰陽兩方發展到極致後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即陰會轉化為陽,陽亦會轉化為陰。這就是告訴我們,任何營養品包括食物都不要過度服用,否則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內經》中明確指出,酸、苦、甘、辛、鹹是飲食水谷的五種滋味,對人體臟腑具有補益作用,但偏嗜五味也會對臟腑產生損害。例如,甜味入脾,過食甜味會使脾氣太旺,傷及於腎,可見面色黧黑、胸悶氣喘、腰膝痠痛、脫髮;鹹味入腎,過食鹹味會損傷腎氣,造成骨質受損或使腎氣乘心,血脈淤滯,可見胸悶氣短,面色無華;辛味入肺,過食辛味可使肺氣過旺,損傷肝氣,造成指甲乾枯不榮、抽筋等…。

這些都是過食一種或一類食物造成的疾病,其中食用過多甜味產生的症狀在當今社會極為常見,常吃過鹹的食物產生的症狀與當今的骨質疏鬆和心腦血管疾病亦十分相似。

同樣地,我們都知道運動本是十分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所以現代人許多都熱衷於健身,有些人甚至為了完美的身材而採用高強度的鍛鍊方式。然而,陰陽學說告訴我們,過度運動超出了自身的承受範圍會對身體帶來傷害。早些年中央臺一位馬姓女健身教練因為癌症離世的事例在中醫看來很可能就是過度運動造成的必然結果。

反過來,適度地休養生息對人體亦是必須的,但過度安逸缺乏運動也會造成疾病。現代的許多富貴病,比如高血脂、糖尿病都與缺乏必要的運動有密切聯絡。這些都是陰陽相互轉化的例證,陰陽學說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不僅可以指導疾病的治療,也可以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要注意保持適度、適量的原則,離開了陰陽學說的指導,做任何事情都會容易出現偏差。

然而,現在有些人,並不了解陰陽學說的實質,而將其列入迷信的範疇,因此批評中醫使用陰陽學說來治療疾病是不科學的,這種說法是很不負責任的。陰陽學說與現代辯證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以有效幫助人們抽象地認識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並作為疾病的治療原則指導臨床。

這種認識方法不僅是古人在科學技術極端落後的情況下提出的特殊認識方法,更重要的是,陰陽學說可以幫助人們在面對人體複雜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發展過程時把握事物的本質,起到提綱挈領,以簡馭繁的作用,這是現代科學很難做到的。

中醫使用陰陽學說作為認識人體和疾病的工具,正是中醫持久生命力的根源之一。其實,在中國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國際領先的理論思維和高水平的哲學,除了陰陽學說,還有一種方法論也對中醫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那就是五行學說。

那麼,五行學說又是如何闡述的呢?敬請關注下期說說“五行”之“五行”解密。

#大家健康超能團# @大家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總感覺嗓子有痰?徐光宇從中醫角度分析甲狀腺結節產生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