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來找我,說自己的生活習慣如何好,如何注意養生。一細問,慘不忍睹。我寧願他(她)不“懂”養生、不“注意”生活習慣。 因為,假如南轅北轍,那麼,揚鞭越狠,失之愈遠。
比如很多人脾胃很弱的人,說自己吃飯都是定時定量的,不管胃口好還是不好,每頓都吃下去固定的量,有些人甚至會固定到吃多少個雞蛋,多少肉類,多少米飯。
昨天有一位女士第三次來看我,她最初的問題是肝血管瘤、乳腺結節和卵巢囊腫。她很高興的告訴我,最近去體檢,醫生沒有跟她提及肝血管瘤和乳腺結節的問題了,沒有提及,自然就是消除了。我當然為她的進展欣慰。但把脈和檢視舌像之後,我提醒她,仍然進食過多。
改變她的飲食,著實不容易。她從小到大家裡吃飯都是定時定量的。她說自小不管春夏秋冬,都常會出現所謂“中暑”,症狀是頭痛、噁心、胃口變差。前幾天又出現了,而她即使在噁心和無食慾的情況下,也會與平常胃口好時吃一樣多,不減量。
這樣,如何不會生病呢?
人體的狀況,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比如以前每頓吃一碗米飯和一個雞腿,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但假如感冒或生氣或熬夜了,胃弱了,再按照“定量”去吃,一般就會打嗝或噁心或胃脹或腹瀉了。打嗝、噁心、胃脹和腹瀉,說明什麼?說明吃下去的東西,脾胃承受不了。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哪怕是再好再有營養的食物,吃多了,也只是人體的垃圾而已。吃多了,能腹瀉,算好事了,因為“垃圾”排出去了。最糟糕的是吃多了或是吃了消化不了的東西,卻便祕,這樣垃圾就淤積在體內了。
長期淤積會怎樣?囊腫、肌瘤、脂肪肝、高血脂、癌症等等就是這麼來的。
大口吃肉之前,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武松?對於飲食的要求,我提的最多的是七分飽,少吃肉。七分飽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量。應該細嚼慢嚥,才容易感受到七分飽。常有人說,吃得不多啊,每頓只吃了多少多少。不是說你一天只吃一丁點東西就不會積食了,脾胃運化強的人,一餐兩碗飯也不會積食,而脾胃差的人,可能只吃半碗就積食了。
有人擔心:“某些人不吃肉會不開心的 ,長期不開心也會生病的。”
我說了三句話:
如果你的身體是獅豹,脾胃功能足夠強大,沒有舌苔厚膩、大便溏洩或便祕,你可以放肆吃肉。中醫之所以強調不吃肉或少吃肉,是因為病者的脾胃非常虛弱,無力運化。一個人如果只因為沒有吃肉而長期不開心,那麼,即使放任他(她)吃肉,一定還會有別的事情,能讓他(她)不開心。因為慾念和執念在。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你開心的權利。但是,在脾胃虛弱的情況下,是要恣食生冷肥膩時的開心,還是要遠離手術檯和放化療時的開心,需要人們自己做一個選擇。少吃,不代表不講究很多人向我反映,吃素容易餓,容易瘦。其實,吃素也得看怎麼吃,這裡學問很大。如果沒有時間和功夫去講究素食搭配,最簡單折中的辦法就是吃鍋邊素,即用你認為營養的葷菜去燉素菜,比如胡蘿蔔、山藥、土豆等等,不吃肉,只吃裡面的素菜。
這裡列舉幾個菜品,供做不到全素的朋友參考並舉一反三:脊骨燉山藥、牛腩燉胡蘿蔔、紫蘇燉土豆、鯽魚煮白蘿蔔絲、洋蔥炒肉沫、筒子骨湯煮香菇豆腐。
今天有一位國學老師在問我,她說聽從了我的建議做了幾次艾灸,腰和膝蓋明顯的好了很多。只是,讓她每餐飯別吃那麼飽,她本來就偏瘦,感覺更瘦了,周圍人都勸要多吃點,她有些困惑。
這不是個例,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平常我經常告訴一些人:相對於你的脾胃能力來說,你吃得太多了。 對方就問:我想長胖點,所以必須逼著自己多吃啊!周圍的長輩也都監督我多吃。可是,他們就意識不到,我們說吃下的食物夠不夠營養,前提應該是它能被脾胃順利消化吸收。現在人勞動少,老吹空調,思慮又重,脾胃虛弱的多。
脾胃不好,吃再多也白搭,反而會增加脾胃負擔。結果不但沒胖起來,還常常出現了口腔潰瘍、口中異味等情況。
瘦要找瘦的原因,虛要找虛的原因,是寒是溼,先要考慮消除致虛的因素,或驅寒或利水或逐淤,讓陽氣復來,功能增強,先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等脾胃恢復了再考慮一些補虛的食材,否則就會虛不受補了。
每天五個雞蛋的理論,太扯蛋我有一個學生,前些天分享了自己的一段“減肥”經歷:她自去年九月份開始進健身房,開始了無氧+有氧運動,每週兩到三次的擼鐵、兩次的拳擊、兩次的瑜伽。可以說幾乎天天在運動,每次大汗淋漓,並聽從教練的飲食搭配,每天五個雞蛋,多喝水。
可半年過去了,體重漲了七斤,體脂上漲5%,關鍵是,人每天疲倦。後來她來問我,我指出她本就脾胃虛弱,又逼自己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導致積食嚴重。
近一週,她聽從我的建議,減少去健身房的次數,同時幾乎不攝入動物蛋白,每天喝粥,吃蔬菜。五天下來,體重減了四斤,體脂下降1.6%。
她自己終於意識到:不是說健身房教練的理論都不對,而是應該因人而異。高蛋白食物人體消耗它需要消耗大量卡路里,但是當我們脾胃虛弱時,並不能完全消耗掉這些高蛋白,就會積食,從而變成脂肪。
我們單純的以為多運動就能消耗多餘的熱量,卻忽略了在高強度運動的同時精液也在流失。脾胃都沒精液滋養,沒力氣運轉了,哪裡來的動力消化大量攝入的高蛋白食物。
她最終得到的減肥個人體會:吃到七分飽,清淡為主,多吃蔬菜少吃肉,運動微微出汗就好。
中醫治病的壓軸大方醫聖張仲景《傷寒論》的最後一條:病人脈已解,而日暮為煩,已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故,故令為煩。損谷則愈。“損谷則愈”,就是減食則愈。我總覺得“損谷則愈”出現在《傷寒論》的最後一條,不是巧合,尤其在今天意義重大。
前兩天一位老人在媳婦的陪同下又來找我。他說身體改善不少,但腿晚上有點燒熱。老人家肝不好,口味很重,嗜肉,每餐吃很飽,不渴也喝很多水。我每次讓他媳婦勸他改善飲食時,老人家嘟囔著:不是吃東西的問題,應該要吃點藥。昨天又提到他積食了。老人家終於忍不住我只讓他改變生活習慣卻不用藥了:中醫應該是博大精深的.......
言外之意,老人家認為我如此盯著他吃肉喝水飽食,太粗淺太小兒科了,中醫應該要談五行談五運六氣談丁火甲木戊土才算得上博大精深。
我笑了笑。我絲毫不怪老人。老人們的觀念和生活習慣根深蒂固,尤其是這一撥經過困難時期過來的老人,你讓他們少吃肉,別吃太飽,又不給他們開補藥,他們想不通的。
#大家健康超能團#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