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茯苓,為多孔菌科茯苓的乾燥菌核。對的,茯苓是一種菌類,和靈芝是同科的。

古人認為茯苓寄生在松木上,集結鬆之靈氣,有輕身延年,長壽的作用。茯苓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寫作“服零”,後在《神農本草經》中,記作茯苓。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出現次數也較多,在茯苓白朮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等中都可以見到,用作健脾,滲水利溼等。

一、茯苓分部位

茯苓最早運用的時候是將茯苓整個一起入藥,後來在運用歷史中,醫家們發現茯苓不同部位的藥效不同,將其分開使用。茯苓整個外表黑褐色,內表面白色,中間有鬆根。

東漢《中藏經》卷六首次記載了以茯苓皮入藥的“五皮散”。在《肘後方》中有多個方劑用茯苓,而“治卒得驚邪恍惚方”等方劑中用茯神。

至南北朝,樑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對茯神做了詳細的闡述並肯定了茯神的藥用價值:“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闢不詳,治風眩......安心益智,養精神。”從此就將原藥材茯苓分為茯苓(白色部分)和茯神(中間帶有松木者)。

同時陶弘景提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世用甚多。”後在唐代逐漸認識到茯苓裡的白色部分和赤色部分的不同,將其分為白茯苓和赤茯苓。在唐代的《藥性論》中首次提到了茯神木(真菌茯苓中帶的松木)。現在茯苓這個名稱一般就指白茯苓了。

現在茯苓根據茯苓藥材的不同部位分為以下幾種:茯苓皮,白茯苓,赤茯苓,茯神。

後代醫家在不斷的運用中,對各個部位藥效不同的認識更加清晰。茯神主要用作寧心安神;茯苓調節水液平衡,有健脾的作用;赤茯苓入小腸經,主要用作利水;茯苓皮主要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由於入藥部位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偏向。

二、茯苓分產地

茯苓為真菌類,寄生於松木上。野生品主要產自雲南麗江、維西和貴州盤縣等地,現多個地方都有人工種植。

最早在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上有茯苓生長地的記載:“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又《本草經集註》曰:“今出鬱州”;《唐本草》:“第一齣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

茯苓在明代時期開始有種植的相關記載。《本草匯言》雲:“今浙江、溫州、處州等處,種植,四五年即成。”雲:“茯苓,出浙中,但白不堅,入藥少力。”《藥物出產辯》:“以雲南產者為雲苓,最正地道”。

現在茯苓在全國多地均有種植。人工茯苓宜選氣候溫暖、通風、乾燥、Sunny充足的向陽山坡定植。主要分佈在雲南、湖北、安徽、貴州、四川等地,以雲南為道地產區。

需要一提的是現在種植茯苓多以砍伐樹木,然後在樹樁上接種菌種的方式,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一定的破壞,是否應該尋求更加環保的方式來發展人工種植呢。

茯苓個以體重,質堅實,外皮色棕褐色,皮紋細,無裂隙,嚼後黏性強,粉性足為佳。前面提到茯苓為真菌茯苓的菌核,所以他的組成成分主要為茯苓的菌絲,故其切面為不光滑的平面,可以和以澱粉偽造的茯苓區分開來。茯苓的切面為顆粒狀,是鑑別茯苓真假的一個重要的鑑別點。

現代研究也表明,顏色偏白,質地越堅實,無浸染的茯苓藥材中鹼溶性多糖(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越高,品質越好。

三、茯苓的加工

茯苓由於個較大,不易乾燥,內部水分無法流出,易發黴。產地加工時常有“發汗”(將乾燥過的茯苓堆置在一起,使水分流出,然後再幹燥,不斷地重複至內部也呈乾燥狀態)的過程,使茯苓內部水分流出,易於乾燥。乾燥完成後,將茯苓分不同的部位進行切制,形成不同的商品。

現在大家在市場上看到的茯苓大多為骰方(即切製成邊長1cm的小方塊)。

然而,我們在運用過程中發現,這種規格的茯苓在浸泡煎煮時,表面水分不易進入內部。浸泡1小時後依然有幹心,繼續煎煮1小時後,斷面依然有幹心(碎裂的茯苓內部則較容易滲透水分)。

如果不浸透,成分無法溶出,對藥效有較大的影響。而切成片狀的茯苓水分更容易滲透進內部。

茯苓片

也有實驗表明,茯苓以粗粉的形式,浸泡1小時後,煎煮1小時的成分溶出效果較好。大家在自己煎煮時先將茯苓搗碎後再煎煮,效果更好。

茯苓是一個常用藥,性味比較緩和,藥食兩用,可作糕點(友情提示,做糕的時候,茯苓不能加太多,否則會太硬),粥類食用。

好了,就說到這裡

關注老樑,學藥材,買好藥材,用好藥材!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三週降低肝臟脂肪含量40%!低卡路里的高蛋白飲食對脂肪肝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