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認為人有五臟六腑,五臟分別為“心、肝、脾、肺、腎”,六腑分別為“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五臟六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中醫便十分重視這種功能。人體有冷有熱,就像自然界有太陽、月亮,中醫稱之為陰陽。

五臟六腑都會出現“上火”的情況,相信大家一定聽過肝火、胃火、心火這些詞,但是我們怎麼判斷是哪個臟腑“起火”了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心臟起火”有什麼反應,用什麼藥物去“滅掉”這些火焰呢?

心是中醫非常重要的器官,《黃帝內經》稱之為“君主之官”,是一身五臟六腑的主宰,同樣也有推動血液執行的作用,更是人精神的中樞。我們看一看以心臟為中心產生的網路,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清楚心臟“起火”的表現。

心臟的經絡

根據《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對心經脈的記載,心經起源於心中,然後分為三支,一支向下聯絡心臟;一支上行,經過咽喉,最後直達“目系”,目系類似於現代的視神經;最後一支經過肺臟以後,從體內而出,聯絡肢體關節。

心臟有熱,首先就會出現心煩,而心臟的經脈與小腸相連線,火就可以通過經絡下移到小腸,小腸起到分別津液的作用,清的部分進步一輸送到膀胱,形成小便;濁的部分,輸送到大腸,形成大便。而小腸有熱,小便就會出現小便澀痛。如果向上“燒灼”經脈經過的咽喉,就會咽喉疼痛,“灼燒”眼睛,就會出現兩目紅腫,特別是眼中的血脈。這也是《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黃連可以治療“目痛,眥傷,泣出,明目”,因為黃連以清心火為最佳,心火一消,眼睛就恢復到正常了。

心絞痛出現疼痛部位可以波及大部分心前區,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與心臟的經絡走形相同。心火循著經絡燒灼,可引起上肢內側肌膚的紅腫熱痛,可以根據經絡走形,辨證加用入心經藥物。

心臟與五官的聯絡

《黃帝內經》載心臟與人體其他部位的聯絡,心是動脈靜脈的集合地,心臟就像一個泵,動靜脈就像輸送管道,共同完成血液的迴圈。心臟有熱,波動就會加快,出現心悸、脈數的現象。

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可以在面部出現一些端倪,中醫稱之為“心其華在面”。心臟氣血正常,則面色紅潤,有光澤。風溼病引起的二尖瓣狹窄,患者面色晦暗,雙頰紫紅,口脣輕度發紺,典型的二尖瓣面容,也是心之華在面的一個體現。

心臟與舌頭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心開竅於舌”,舌頭就像心臟這個根發的一個芽,心這個根出了問題,芽也定有所表現。心臟有熱,心尖首先會發紅,如果熱重一點,可能出現舌頭的潰爛與糜爛,甚至是滿口的潰瘍。

心臟與神志的關聯

心臟雖然主管所有的神志,但有些甚至卻是心臟自身問題的體現。“喜”是心臟發出的情志,《黃帝內經》所謂“心氣實則喜,虛則悲”,心氣實包含了熱、瘀、痰濁等病理性產物,這些都容易產生“喜”的表現,有許多醫案記載,患者喜笑不休,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宋代的兒科名醫錢乙,正是看到了“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認識到這些“皆心熱也”,從而創制了導赤散。“導赤”者,將心火從小便匯出,赤者心臟之顏色。隨著後世醫家的不斷髮揮,其應用範圍逐漸擴大,由原來的“心氣熱”擴充套件到“心熱移於小腸”。

既然是“導赤”,用什麼藥物導呢?用木通、竹葉導心火,木通、竹葉不僅僅可以利尿,通暢小便,而且都可以清心火,將心火導向小便,通過小便排出體外。這就是治療心火的高明之處,小兒陽氣稚嫩,不可過於攻伐,因此以木通、竹葉導向小便,排出體外。而不用黃連、梔子等苦寒藥物,怕傷及孩童的脾胃功能。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心除煩。仲景用生地黃涼血止血,並且治療多種神志昏亂,如百合地黃湯、防己地黃湯等,治療神志異常。生地黃在導赤散中用於清心火,又可以治療心火引起的精神、神志異常,標本兼治。

生甘草梢清熱解毒,治療熱毒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甘草梢有“除莖中痛”,莖中就是泌尿系這一塊,輔助竹葉、木通打通水道,使心火更容易匯入小便,排出體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癌症就像鬧著玩?癌症發生時,沒有一頓小燒烤是無辜的!還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