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高血壓是以動脈血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綜合症, 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頭脹、耳鳴、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夢、煩悶易怒、乏力、心悸、水腫等, 甚則可致神志改變。

本病在祖國醫學中屬:“痰飲”、“水腫”、“眩暈”、“頭痛”、“耳鳴”、“心悸”、“胸痺”、“中風”等病範疇。其病因錯綜複雜, 多因飲食勞倦、內傷情志、素體肥胖或遺傳等因素導致五臟陰陽失調, 痰濁內生、水飲內停、日久成瘀、痰瘀互結而發為本病。《素問?舉痛論》有:“百病皆生於氣也”的描述。《素問?通評虛實論篇》指出:“…僕擊、偏枯…、肥貴人則膏樑之疾也”。《素問?五藏生成篇》中亦有:“多食鹹, 則脈凝泣而變色…”的描述。而《素問?至真要大論》則直接指出了與五臟有關疾病的病機:“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諸氣月賁鬱, 皆屬於肺;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諸熱瞀瘛, 皆屬於火; 諸痙項強, 皆屬於溼…”。

從這些古訓中我們不難看出高血壓與五臟關係之密切。為了使祖國醫學的精華能夠傳承並不斷地發展, 筆者就五臟所致高血壓之機理淺談一二, 還望明哲指正。

一、肝與高血壓

肝藏血, 主疏洩, 在五行屬木。主升, 主動, 正常情況下調節著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 使氣血和調, 經絡通利, 臟腑組織器官活動也就正常和調。若長期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洩, 氣逆於上, 血隨氣升, 充塞清竅則頭昏目脹, 眩暈而痛,面紅耳赤, 心煩易怒; 即《素問?調經論》所說的:“血有餘則怒”。病程日久則化火傷陰, 陰不制陽,肝陽獨亢於上, 升騰無制則化風而發為高血壓。主要表現: 眩暈欲僕, 頭搖而痛, 項強肢顫, 語言謇澀, 手足麻木, 步履不正, 甚則昏不知人,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舌強不語, 病屬難治。

二、腎與高血壓

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藏精主水,腎精衰退、腎陰陽失調引起的高血壓病,特點是多虛多瘀,以虛為主,夾雜痰瘀,病程纏綿,且漸進發展,病情較重,易衍生許多變證。包括腎陰虛、腎陽虛及腎陰陽兩虛。腎陰虛除表現陰液不足的症狀外,還可因水虧不能涵木,水虧不能上濟心火而出現肝腎、心腎同病的證候。腎陽虛損最易波及心脾,心陽不振,脾陽勢微,三焦氣化失職,水液代謝失常,可出現水氣上凌心肺,水溼氾濫的心悸、喘促、水腫等症,多見於高血壓病出現的較為嚴重的併發症;陽虛津血失於溫運,易釀生痰濁、瘀血而成虛中夾實之證。腎陰陽兩虛無明顯的寒熱表現,多為全身虛弱、腎氣虛衰的病證表現。

三、心與高血壓

心者君主之官, 生之本, 主血脈, 主神志, 在五行屬火。心氣充沛則心功能正常,血脈暢通, 臟腑內外, 四肢百骸, 經絡可得以濡養,心體得榮, 心神乃安, 精神充沛, 人體無疾。若長期勞累或素體肥胖或情志過激, 勞傷心神導致心血不足, 心體失養, 心陽不振致心血執行遲緩, 脈道不利, 久之成瘀, 繼而形成高血壓。瘀阻於頭則清陽不升, 腦失所養, 表現為: 頭痛頭眩, 甚則令人薄厥; 瘀處於脈則四肢麻木, 關節不利; 瘀處於心則心中悸動, 驚惕不安, 失眠健忘, 甚則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瘀久化火傷陰, 陰虛風動則狂躁, 譫語, 病情多急驟, 危及生命。

四、脾與高血壓

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統血。脾功能正常則水谷精微才能得以消化吸收, 氣血才能不斷的得到補充, 經絡, 四肢百骸, 五臟六腑可得以濡養, 同時脾運健旺則水液運化正常, 不致引起痰、飲、水溼等產物而導致疾病。若平素肥胖, 或嗜食肥甘厚味, 或勞倦內傷損傷脾胃, 使脾失健運, 消化吸收功能失常, 氣血生化乏源。氣虛不能攝血, 血不循常道而溢於脈外而形成瘀血。同時脾失健運, 水液代謝失司, 水溼內停, 或生痰成飲, 或外溢肌腠而為水腫引起高血壓。主要表現為: 頭暈目眩, 頭重如蒙, 脹悶疼痛, 伴胸悶,納呆, 四肢困重, 乏力等, 即《丹溪心法?頭眩》所說的“無痰不作眩”。往往病程纏綿, 經久不愈。

五、肺與高血壓

肺主氣, 司呼吸, 朝百脈, 主治節, 為水之上源。肺功能正常則氣機升降及呼吸運動正常, 並通過宣發及肅降功能使氣血、津液佈散全身以濡養組織器官, 同時司水道之開闔, 使水液代謝正常執行而不致發病。若勞累或感寒冒雨使肺氣虛損則肺失宣肅, 呼吸機能減退, 氣體交換不足而呼吸急促; 水液代謝功能失常, 則水聚成痰成飲, 甚至產生水腫而發為高血壓。主要表現為: 頭暈目眩, 胸悶脘脹, 氣急咳喘, 顏面虛浮, 小便不利等, 病情變化迅速, 宜早期診治。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糖尿病人出現這3中情況,絕對不要拖,必須馬上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