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症與脈合,症與脈不合?外感、內傷都有症脈的合與不合。外感,出現蒸蒸發熱症狀,脈象必然洪大浮數,這是症與脈合。如果發熱但脈象不洪大浮數,是症與脈不合。常說的:陽症得陰脈者死。此句話是針對傷寒病來說的,如果是傷寒以外的病症,就不能判斷為死症,這種情況必定是火邪被遏制,或是胃陰不能充盈脈體,或腎水不能化生為榮血的緣故,這樣的就要忽略症狀,憑藉脈象來治療。火邪被遏制的,用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來發散,或加丹皮、山梔,引導鬱火下降,讓鬱閉疏通開就可以。胃陰不能充盈脈體的,用四物湯更加熟地、枸杞、人蔘、麥冬、五味來滋養脈體就可以。腎水不能化生榮血的,用六味地黃湯、左歸飲補益就可以。如內傷又沒有發熱,他的脈象應當是平靜的,反而出現浮躁洪大而數的脈,就是症與脈不合。常說:陰症得陽脈者生。這句也是說的傷寒,如果其他病症也是不能就判斷為可治的,這種必定是陰液亡失了,或陽明有食積與火邪,或腎虛不能納氣,或過度服用烏頭、附子導致下焦津液枯竭。又有一種重按有力,卻不弦,從肌肉滲開,脈與肉無界限,類似浮洪豁大,總歸是陰性的脈象,是正常陰精亡失。如果陰亡,分別先天后天來救治。有食積與火邪的,健運主兼用清涼。腎虛不能納氣的,用六味地黃湯、都氣丸。過度服用烏頭、附子的,用六味地黃湯兼用黃柏、知母。脈與肉無界限的,用六味地黃東加歸身、枸杞子、棗仁、白芍合生脈散。凡是病症都有脈症合與不合,可以根據列舉的例子,進行引申,觸類旁通。。
何謂症與脈合,與脈不合?有外感之症脈,有內傷之症脈。外感者,蒸蒸發熱,其脈必洪大浮數,是症與脈合也。如發熱而脈不洪大浮數,是症與脈不合也。傳曰:陽症得陰脈者死。此句是論傷寒,若別症不可便斷為死,此必是火遏也,或胃陰不能充拓也,或腎水不能化其榮血也,則舍症從脈可也。火遏者,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以發之,或加丹皮、山梔,屈曲下行以通之可也。胃陰不能充拓者,四物湯(亦須去川芎加甘草,方合陽明。)重加熟地、枸杞、人蔘、麥冬、五味以滋之可也。(左歸飲去茯苓加歸芍合生脈甚驗。)腎水不能化其榮血者,六味、左歸以補之可也。如內傷而外不發熱,其脈當靜,而反浮躁洪大而數,是症與脈不合也。傳曰:陰症得陽脈者生。此句亦論傷寒,若別症又不可便許為生,此必是陰亡也,或陽明有食與火也,或腎虛不能納氣也,或過服烏附而下焦津液枯竭也。又有一種重按有力,卻不弦,從肌肉滲開,脈與肉無界限,此近於浮洪豁大也,總是陰之象也,陰亡也。(此陰字當作精字、血字、津液字看,治宜溫養、濡潤、填補。一用苦寒沉降之陰藥,敗陽滅火,禍不旋踵矣。)如陰亡,分先後天以救其陰。(先天者,腎中之陰也;後天者,胃中之陰也。緣救陰之法,則上文已詳,茲故不另立耳。)有食與火者,健運兼清涼也。(宜從養陰治,使陰氣外溢,則得汗而火自清。陰血下潤,則便通而食自下,不可妄用芩連以清火,枳樸以消食也。)腎虛不能納氣者,六味、都氣。(都氣尤捷)過服烏附者,六味兼黃柏、知母是也。(知柏兩味,性味苦寒,大戕脾胃,非有中焦實火,下焦溼火不宜妄用。今因烏附過劑,以致下焦津液枯竭,則黃柏之燥,尤非所宜,且六味純陰潤下,但壯水之主,自足以制Sunny矣,何必更加知柏哉。)脈與肉無界限者,六味加歸身、枸杞子、棗仁、白芍合生脈也。凡症皆有合不合,舉此可以引伸觸類矣。
什麼是病症與時令不合?譬如夏月出現惡熱而煩燥症狀,本不應當用辛熱藥,但是如果這種惡熱煩躁是無根之火,狂越於外引起,不用人蔘、桂、附、八味丸,就沒辦法收回這種浮越在外的孤陽,所說的“桂附清蒸熱”就是這種情況。這也是要忽略時令因素憑藉症候治療的情況。又如冬月出現畏寒怕冷症狀,按理應當用辛熱藥,然而如果是火鬱在裡面,火熱生風,耗散元氣,氣被火耗散,所以出現凜凜畏寒症狀的,治療就要或用辛甘來發散,或芩、連、承氣來疏通,讓火宣透,畏寒症狀就可以消除了。所說的“硝黃解寒戰”就是這種情況。這也是忽略時令因素憑藉症候治療的情況。
何謂症與時不合?譬如夏月惡熱而燥,不當用辛熱矣,然卻是無根之火,狂越於外,(須知此火不可水滅,不可溼伏,折以寒涼,無不立斃。故當舍時從症耳。)非人蔘、桂、附、八味,無以返飛越之孤陽,(須浸冷服,乃合“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之義,否則恐其拒格耳。)傳曰“桂附清蒸熱”是也。此舍時從症之謂也。又如冬月畏寒怕冷,必當辛熱矣,然卻是火鬱於中,火熱生風,衝突元氣,氣從火散,故凜凜畏寒,(即瘧疾之戰,亦非真寒也,此等若認作真寒,而以熱藥治之,則誤矣。)或辛甘以發之,(逍遙散加生地薄荷,或加山梔丹皮。)或芩連承氣以通之,則火透而寒除矣。傳曰“硝黃解寒戰”是也。此亦舍時從症之謂也。(夏月用涼藥,冬月用熱藥。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