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暑天止息,秋涼將至。

處暑,一個帶有“過渡”意味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節氣的到來,代表著即將出伏,氣候從暑熱逐漸向秋涼過渡。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雖然暑氣漸消,但早晚溫差會加大,寒熱相搏更加明顯!外邪容易趁虛而入!

01夏秋之交,身體易出事!

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此時開始踏入疾病高發的“多事之秋”!

中午高溫汗多,容易形成血栓

“熱在中午,涼在早晚”,這時往往會出現秋老虎的情況,午後的炎熱程度並不亞於盛夏。高溫會使人體出汗過多,如果未能及時補充水分,容易形成血栓。

一場秋雨一場寒,溫差大易感冒

處暑之後,白天可能還會有暑熱的感覺,但早晚溫差會變大,晚上容易著涼,使人患上呼吸道疾病,比如感冒、肺炎等。

秋燥加重,身體出現內熱上火

處暑時節,天氣肅降,體內有痰溼、溼熱的人,身體容易燥金鬱表,被內熱所傷!出現一些“上火”症狀,比如喉嚨幹痛、咳嗽、流鼻血、小便赤黃、大便乾結等。

氣溫無常,誘發心衰、冠心病

季節交替,氣溫的無常容易引起血管強烈收縮,致血壓升高,心率過速,心臟負荷由此加重,極易誘發心梗、心衰、冠心病等心血管危重症。

胃腸道的自然屏障變弱,誘發“腸中風”

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來不及適應溫度或腸道負擔的變化,因此出現缺血,導致腸道血液流灌不足,就會使某段腸道因缺血而發生潰爛、壞死、出血。在臨床上表現為缺血性結腸炎,俗稱“腸中風”。

情緒“感冒”,肌瘤、抑鬱症找上門

處暑後,氣溫逐漸走低,日照時間減少,樹葉枯落,景色蕭條,人的心情容易低落,患上季節性的心理疾病——秋季抑鬱。不良情緒還會影響生理,患乳腺增生、子宮肌瘤、乳腺癌等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02處暑養生,牢記三點

孫思邈說:“此月肝心少氣,肺臟獨旺,宜安靜性情,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勿冒極熱,勿恣涼冷,勿發大汗,保全元氣。”

1、艾灸防病保健

天地的陰陽升降變化,必然引起人體內的陰陽變化,這時年老體弱和久病之人容易加重不適,或者誘發新的疾病。

這段時間,建議經常艾灸中脘穴、關元穴、肺俞穴、太溪穴、湧泉穴,能補中益氣、健脾清肺、滋陰潤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灸中脘穴可以健脾養胃,培補後天之本,艾灸關元穴能溫腎益氣,對先天元氣有溫養的作用,這兩個穴位是保健要穴。

肺俞穴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止咳之效。《鍼灸甲乙經》中記載:“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肺俞主之。”秋養肺,處暑後要常灸肺俞穴保養肺部。

秋季艾灸一定要注重滋陰,最好加上太溪穴、湧泉穴,加強養陰潤燥。

2、飲食健脾潤燥

中醫認為“培土(脾)可以生金(肺)”,調理脾胃也可以達到補肺的目的,所以,入秋後脾胃調理也顯得重要。

民間有“處暑吃鴨”的習俗,原因在於鴨子具有補虛養胃、健脾滋陰的作用,適當多吃可提高身體免疫力。平時抵抗力較弱、易患傷風的人,在秋季吃鴨肉可以達到進補的效果。

另外,秋季面板特別乾燥,也可以通過喝鴨湯滋陰潤膚。

處暑之後,少吃薑、蔥、辣椒等辛味食物,多食酸、甘味食物,可適當食用芝麻、蜂蜜、枇杷、銀耳、梨、白蘿蔔、百合、蓮藕等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

3、起居防風防寒

處暑之後應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收神“蓄陰”,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晚上睡覺時,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以防秋雨突然造訪,或者是讓流通入室內的秋風涼了本就敏感的脾胃。

早晨、夜間要適當新增衣物,特別是戶外活動後,一定要及時擦乾汗水,穿衣保暖;注意空調使用適度,室內經常開窗通風,多喝溫水。

處暑的到來,是夏天真正的退場。

涼風有信,祝君秋安。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不吃早餐不僅會餓,還要當心慢性炎症,告訴你中老年人適合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