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是一座偉大的寶庫,它利用人體內部臟腑的相互關係及人和自然界的整體觀念,闡明了人體有關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療的一系列問題。中醫治療方法較多,除中藥治療外,其中鍼灸(耳針、手針、頭針、艾灸)療法、指標療法、按摩療法、刮痧、拔罐、挑治、埋線在民間應用廣泛,特別是指標療法、按摩療法不僅簡單易學,而且治療疾病效果也好,同時還可促進免疫力,也達到了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目的。
一 、指標療法
指標療法是根據鍼灸的原理,用手指按壓人身的穴位,調節臟腑、疏通經絡、平衡陰陽,以達到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此法操作簡便,療效確切,經濟適用。不論是在急救情況下,還是在平常保健時,用指壓穴位(指標療法)的方法,均能達到鍼灸的作用。
1、指標操作方法
指標療法使用手指按壓人體穴位來刺激經絡臟腑,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指標療法的基本手法有揉法、切法和捫法。
揉法
切法
捫法
①揉法 是用手指末端在穴位上做環形按揉,用力較輕,每揉按
圈為一次,一般每分鐘50~60次,每穴3分鐘左右。
②切法 用拇指指甲切按穴位,用力較緩,以能耐受為度,一般每
穴3分鐘左右。
痛為宜,一般每穴3分鐘左右。
指壓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是指在按壓穴位時要達到一定的時間。有力是指按壓穴位時要保持一定的壓力。均勻是指按壓的節奏不能時快時慢。柔和是指手法不可生硬粗暴、動作輕緩而自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強身健體的效果。
2、指壓(同針刺)穴位作用
①平衡陰陽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陰陽平衡才能健康,而陰陽失衡就會發生各種疾病。指壓或針刺穴位可以調節陰陽,使陰陽平衡,恢復身體的健康機能。
現代醫學認為:機體內部機能活動要與外界條件的變化相適應,它是通過神經系統來完成。當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物理、化學、機械、精神等)的刺激後,使大腦皮層機能紊亂,興奮和抑制失掉平衡,導致疾病發生。指壓或針刺穴位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恢復正常機能活動,維持機體的內外平衡。
②調節氣血 中醫理論認為: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質。氣血充足,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旺盛。指壓或針刺穴位可以補氣、養血,疏理氣機,使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國外人發現:刺激有關穴位,可使人體分泌出多種調節物質。研究證明,老年人隨年齡增加,血鋅的含量逐漸下降,而血銅的濃度明顯升高。艾灸足三裡穴位後,老年人的血鋅含量明顯升高,血銅含量顯著降低。表明艾灸有調整微量元素的作用,從而達到防老延壽的目的。
③疏通經絡 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氣血執行的道路,經絡通暢,氣血執行暢通,經絡閉阻,疾病發生。指壓或針刺穴位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指壓或針刺穴位可以擴張血管,調整血壓,降低血脂及改變血液粘稠度。它是通過調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活動而產生的效應。
④扶正祛邪 中醫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的抵抗力強,疾病則不易發生。指壓或針刺不同的穴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正如《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保長生,亦可保百年壽”。
現代醫學認為:針刺穴位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功能異常者恢復正常。現已證明可使血漿中殺菌細胞、干擾素、溶酶體含量增加,補體機能增強,從而加強了人體的抗病能力。
3、常用指標促進免疫力穴位
《神闕》
穴位 肚臍中央
穴性 溫通元陽、蘇厥固脫
主治 繞臍腹痛、痢疾、腹脹、脫肛
(補陽益氣主要保健穴位)
《氣海》
穴位 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穴性 通調任脈、溫固下元。
主治 下腹疼痛、大便不通、瀉痢不止、月經不調、陽痿、遺精、遺尿等。
(強壯機體的主要穴位)
《關元》
穴位 臍下3寸。
穴性 增補真元、回陽救逆。
主治 月經不調、白帶增多、惡露不止、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尿痛。臍下腹痛、腹瀉、便血、痢疾等。
(保健強身主要穴位)
《內關》
穴位 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
穴性 寧神和胃,寬胸理氣。
主治 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呃逆、胸痛氣急、心悸心慌、。
《合谷》
穴位 第二掌骨緣中點,大拇指側。
穴性 祛邪解表、調氣和氣。
主治 牙痛、扁桃體炎、咽喉炎、結膜炎、鼻炎、口眼歪斜、小兒驚風等。
《足三裡》
穴位 脛骨外緣的一橫指。
穴性 健體和胃、扶正培元。
主治 腹痛、腹脹、腹瀉、便祕、嘔吐、腰腿痛、失眠。
(具有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功能)
《三陰交》
穴位 內踝中點上三寸,脛骨內側後緣。
穴性 調和脾胃,分利溼熱。
主治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洩、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多、小便不利、失眠等。
(對腹腔臟器、生殖系統重要保健作用)
二、按摩療法
1、按摩的手法
按摩的手法有10餘種(推、拿、摩、按、揉、搓、捶、滾 等),但最常用的是按、揉、搓、滾 四種手法:
按法
揉法
搓法
滾法
①按法是指用手掌大魚際或手指按壓在體表的一定部位。
②揉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按附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使手掌大魚際著力緩和的揉動。
④滾法是以小拇指掌關節背側按附在體表的某個部位,用肢關節作支點,做前臂旋轉帶動腕關節進行屈伸反覆的動作。
2、常用按摩方法
①頭部的按摩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會於頭部,按摩頭部可達到悅心養目的目的。
※ 雙手推法:用雙手食、中、無名、小指在鬢角部位上下反覆摩擦數次,要用力擦至髮根。對失眠、頭暈有保健作用。
※ 指搓額部:用雙手指或手掌於額頭的表面著力,做由裡向外摩擦揉動。要邊搓邊移動部位,將整個額部全部擦遍。可促使面部血液迴圈、緊縮面板、防止皺紋產生。
※ 按壓穴位:是用拇指、食指或中指點壓睛明穴3~5次,再以指或雙拇指自印堂穴沿眉弓推至太陽穴,反覆運算元遍。然後雙手拇指分別按壓於兩側的太陽穴3~5分鐘,最後再按壓頭頂部的百會穴數分鐘。每天堅持按摩,可以解除煩惱,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鼻部按摩
鼻是空氣進入肺部的必經之路,並且還與口、眼、耳相通。古人認為“一竅不通,六竅受害”,因此,鼻部保健也應重視。
※ 拇指關節按摩 兩手握拳,用第二拇指關節自印堂穴的兩側向下按摩至迎香穴,並以拇指關節輕輕按摩迎香穴。
※ 按壓穴位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按壓迎香穴,每次4~5分鐘,每日數次,可以治療鼻塞、慢性鼻炎。
閉上雙眼,用雙手自內向外,由上而下進行反覆的乾洗臉30~40遍,每日兩次。長期堅持可減少面部皺紋,面色光澤紅潤。然後,再給以淨口與叩齒。
※ 淨口 口脣輕閉,用舌在脣齒之間用力絞動,左轉、右轉20~30次。具有按摩口腔粘膜和齒齦的作用,可改變牙齦的血液迴圈,防止牙齦萎縮。
※ 叩齒 口脣輕閉,有節律的叩擊上下齒40~50次,有助於牙齒堅固,預防牙痛的目的。
④耳部按摩
※ 按摩耳廓 用雙手分別按摩左右耳廓,反覆摩擦1~2分鐘。
※ 按壓耳垂 用拇指、食指捏住耳垂,反覆揉搓,並同時向下牽拉,牽捏的力量以不使耳根疼痛為度。
※ 揉壓耳孔 先用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孔,再驟然抬起,接連開放10餘次。再用雙手食指分別放於兩側耳孔,輕輕來回轉動10餘次,然後拔出,可以反覆數次,以預防頭暈、眩暈的發生。
⑤前胸按法
中醫理論認為“胸為肺之府、肺主氣”。從解剖學來看,胸腺位於胸骨的後面、縱膈的前方,它是免疫系統的主要腺體。胸腺成熟時體積最大(約35克),分泌免疫球蛋白最強。但以後便會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縮小、萎縮,隨著免疫功能逐漸減低,一直到老年。
※胸部按摩 用手掌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對前胸進行摩擦,直到面板微紅、輕微熱感為止,每日早晚各一次。
※胸部捫擊 將五指併攏,掌心中空,以適當的力量捫擊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並交叉拍打左右胸部,每天堅持拍打100~200下。可改變胸腺的功能,防止心肺疾病。
⑥ 背部按摩
中醫理論認為:肩、背部存在著大量重要穴位,如肩部風池、天 肩井、大椎,背部脊柱兩側的命門、脾俞等。如果刺激這些穴位,可以疏通經血、活血通脈,具有防病致病的保健價值。現代醫學證明:背部面板存在一種組織細胞,平時處於休眠狀態,當面板受到刺激時,這些組織細胞便活躍起來,進入血液迴圈,發展成為網狀細胞,加強了免疫功能。
※ 推拿捏脊 沿脊柱兩旁,用雙手拇指與食指、中指對合,食、中指在前、拇指在後,夾持肌膚向前(項枕部)推動。每天捏脊一次,6次為一療程,可起到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 乾擦背部 當用毛巾擦背部時,背部的面板和穴位受到刺激,從而起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執行的作用,增強了機體的抗病能力。背部面板神經末梢不敏感,如果用乾擦面板的方法,效果更為明顯。
⑦腹部按摩
中醫理論認為: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按摩腹部可以調整人體陰陽氣血、改善臟腑功能。
現代醫學認為:腹部按摩使腹部肌肉強健,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增多,血液迴圈加快,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 腹部按摩 取平臥位或站立位,先用右手掌心、貼附在肚部,左手掌心疊在右手背上面,做順時針方向按摩100~200次,由臍部逐漸擴大到全腹,然後逐漸縮小按摩範圍回到臍部。交換左右手的位置,依前面的方法做逆時針方向按摩100~200次。
※ 腹部推拿 平臥位於床上,雙腿伸直。先用左手掌自上而下(劍突——恥骨聯合)先輕後重、推摩腹部30~40次。再換右手掌推摩全腹30次,最後用左手掌按摩全腹30次。
急性炎症(胃炎、腸炎、闌尾炎等)、腹部腫瘤禁用。
※ 拍打腿部 取站立位,先抬起左腿或右腿,依託在臺階或健
身器材上,使身體與腿成90°左右。用手掌或拳頭交替拍打大腿和小腿的上、下、內、外各部位的肌肉,每次拍打100~200下,每天拍打數次。長期堅持,可以預防下肢麻木、肌肉萎縮。
※ 按摩膝蓋 雙手掌心緊按雙膝關節,來回做順時鐘和逆時鐘
方向旋轉。此法能疏通血脈,增強膝關節功能,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 揉搓腿肚 以兩手掌緊挾小腿肚子(腓腸肌),旋轉揉動,
每次揉動20~30下,兩腿交換6~8次。可疏筋強絡,防止肌肉痠痛、腿腳疲乏。
⑨腳底按摩
中醫認為:雙腳是執行氣血,聯結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腳上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以治療全身疾病。
※ 搓腳心 腳心是湧泉穴位(腳底前1/3處)所在處,洗完雙
腳,先用右手搓左腳心,再用左手搓右腳心,直到皮膚髮紅或腳心發熱為止,每晚一次。長期堅持,可以防止眩暈、耳鳴、足部痠痛。
※ 踏鵝卵石 可赤腳在凹凸不平的鵝卵石小路上踏步或行走,亦可在有鵝卵石的布袋上蹬踏。每次15~20分鐘,每日早晚各一次,便可達到促進血液迴圈、加速新陳代謝、防病治病的目的。
※ 滾圓木 赤腳踩在一段圓木或一段竹筒上,反覆的搓動,使
腳底受到刺激。有條件採用腳底按摩器 ,雙腳踏在健身器上來回搓動,效果更好,更有利於暢通氣血,促進新陳代謝。
黃帝內經早已有記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說明了疾病預防的重要性。要想少生病、不生病,就得保持樂觀的態度,合理的營養,適當的運動,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之中醫藥的調整,便可使精力充沛、免疫力旺盛、體格健壯,免受疾病之苦!
(祝您健康,請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