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汗法的定義
中醫治病有汗、吐、下、溫、清、和、消、補八種主要治療方式,祛除邪氣的方法有汗、吐、下三種主要方法,其中汗法最為常用。什麼叫“汗法”呢?汗法就是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溫覆、火灸、浴法、蒸法、薰法、燒針、推拿等方法,促使人體汗液排洩,最終達到汗出,治癒疾病的目的。
二、汗法的作用發汗的主要目的就是祛除在表的邪氣,主要是風邪、溼邪、寒邪、燥邪。《黃帝內經》論述汗法的作用,”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氣在表,要因勢利導,用發汗的方法將邪氣排出體外,這是中醫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獨特的治療方式。
此外《黃帝內經》中又有論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外邪侵入,要以發汗的方式治療。在《素問·玉機真髒論》中對發汗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論述,具體為“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面板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風寒邪氣侵入人體,寒邪使毛孔閉塞,汗不能出,因此出現發熱的現象,寒邪損傷了人體的衛氣導致惡寒的產生。因此惡寒最先出現,其後可能出現發熱。為《傷寒論》使用發汗法治多種療疾病,提供了理論支援。
三、汗出的效果在《傷寒論》中記載了汗出應該達到的效果。“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雖然這是在桂枝湯文下,介紹桂枝湯服用後的發汗方法,但是適用於許多發汗的方劑。
喝完藥以後,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促使汗出。整個身體都要有汗出,包括頭、胸、背、手、腳都要出汗,但出汗又不能太過,如果大汗淋漓,不但達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可能導致其他疾病的產生。要全身都有小汗出,微微溼潤肌膚就達到了效果。
出汗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一出汗馬上就揭開衣服、被子,應當使汗出一段時間。“溫覆令一時許”,也就是要蓋上被子兩個小時左右,可見時間不短。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發散邪氣也是一樣。出汗以後更要注意避風,防止風寒邪氣乘虛而入。
四、發汗可以用於哪些疾病的治療發汗的方法主要用於“太陽病”的治療。“太陽病”是風寒邪氣剛剛侵襲人體,所表現出的症狀。《傷寒論》第一條便指出了“太陽病”的主要證候,“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病”的一般表現,但是又分主次,其中亦惡寒應列為第一,脈浮列為第二,頭項疼痛位列第三。
1、呼吸系統疾病
汗法治療最多,應用最廣的就是呼吸系統的疾病。因為肺掌管著氣管、鼻腔等區域,這些地方直接與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從而產生急性的病症。感冒就是其中最常見的。肺臟主表,風寒邪氣侵襲肌表,最早出現呼吸系統的症狀,常常有咳嗽、咯痰、氣喘、咽喉不適等。
有人以治感冒的水平,來評價一箇中醫的水平。能夠快速治療感冒的中醫,就是一個高水平的中醫。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感冒型別繁多,包含風寒、風熱、燥邪、風溼、寒溼等,加上人體自己的氣、血、水的虛損與不通暢,臨床表現極為複雜。
治療風寒以辛溫藥物發散風寒,治療風熱以辛涼的藥物發散風熱,治療風溼以辛苦發汗除溼等等,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說只要是掌握了治感冒的方法,就是一個不錯的中醫。因此中醫中也流傳著一句話,“半部《傷寒論》治天下”。而半部《傷寒論》主要是對於太陽病的論述,治療太陽病的主要方法就是發汗。並且系統論述了發汗的方法,錯誤發汗產生的變症,以及對於變症的治療方法,面面俱到。
2、面板疾病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這是《黃帝內經》對於汗法祛除邪氣的論述。面板病本身就是面板方面的問題,如果是外邪引起的面板疾病,當然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傷寒論》中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記載。
面板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面板瘙癢,後世有“癢自風來”的說法,身體癢與風邪有很大關係,當然發汗法是治療的一種手段,還有補血、滋陰、化痰等多種治療方法。但是如果反反覆覆發作的面板瘙癢,一定不能忘記發汗這一個方法。
寒氣侵襲人體面板,重則表現為肌膚的疼痛,輕則表現為面板瘙癢。我小時候就有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每到冬天,脫下衣服睡覺時都會覺得全身發癢,需要用力撓幾分鐘,被子熱了,也就沒什麼感覺了。這就是寒氣導致的癢,其實稍微發點汗就可以治療。
3、骨關節疾病
《黃帝內經》載“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痺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關節僵硬、疼痛不適、活動不利。既然是外來的風寒溼氣,侵入人體,自然要通過發汗的方式治療。
《傷寒雜病論》中有許多用發汗法,治療關節疼痛的方劑,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桂枝附子湯、麻黃加術湯等,都是通過汗,將這些邪氣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4、腎臟疾病
急性腎臟疾病許多表現為水腫,這種水腫需要通過發散風寒的方式治療。為什麼風寒在表會導致水腫呢?中國古代的智者很早就發現了大氣壓力這一現象,茶壺中有水,如果蓋上蓋子水就難以倒出,但是開啟壺蓋水就順利流出。風寒邪氣附著在了體表,就像在茶壺上加了個蓋子,導致小便排出不順暢,最終形成了水腫。
通過發汗的方法將風寒邪氣排出體外,小便就順利排出體外,水氣不在體內蓄積,水腫自然消失。這種方法被稱為“提壺揭蓋”。經方中有越婢湯、麻杏甘石湯等方劑,通過發汗解表的方式治療水腫。脈象浮者以太陽法治療,脈沉者用少陰方治療,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
5、神經、肌肉疾病
在《金匱要略》中有許多方劑,可以用於治療神經肌肉疾病,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收錄於《古今錄驗》的續命湯。續命湯用於治療“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中醫認為是風寒邪氣侵入人體,影響了人體氣血的執行,導致肌肉收縮無力,活動不能,連翻身都困難,而且肌肉拘攣。以前我也不太會使用這種續命湯,後來看到了江爾遜老先生,以及其授業恩師陳鼎三先生使用續命湯的經驗,才發覺這是一個十分好用的方子。
江爾遜老先生曾經以續命湯搶救過一例診斷為“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痺”的患者,吞嚥困難,時而瞳孔散大,時而呼吸暫停,江爾遜先生以續命湯配合鍼灸,服用一劑危象解除,服用兩劑疾病專安,又以續命東加減變化,服用四劑,疾病痊癒。(江爾遜.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療風痱之研討—從搶救一例風痱危證談起[J].中醫藥學報,1984(04):38-41.)
結尾:汗法不但用於治療感冒,可以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凡是風寒邪氣在表引起的多種疾病都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使用汗法最為精通的莫過於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記載了許多可以使用發汗治療的疾病,辨證極為準確,可師可法。臨床一定不能忘記汗法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