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所謂心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心悸,是由於人們主觀感覺上對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覺。心跳一旦失去固有的規律,人就會不舒服,也就是常說的"心慌"。是我們較為常見的病症之一,現在的發病率已經呈上升趨勢。那麼你對心悸了解多少呢?

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以驚悸、心動悸、心下悸等為病證名,認為其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損及汗後受邪等,記載了心悸時表現的結、代、促脈及其區別,提出了基本治則及炙甘草湯等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

宋代《濟生方·驚悸怔仲健忘門》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對驚悸、怔仲的病因病機、變證、治法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

《景嶽全書·怔忡驚恐》認為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且"虛微動亦微,虛甚動亦甚",在治療與護理上主張"速宜節慾節勞,切戒酒色";"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清代《醫林改錯》論述了瘀血內阻導致心悸怔忡,記載了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心悸每多獲效。

心悸是臨床常見病證之一,也可作為臨床多種病證的症狀表現之一,如胸痺心痛、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證等出現心悸時,應主要針對原發病進行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1、

體虛久病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失養,勞欲過度,氣血陰陽虧虛,以致心失所養,發為心悸。

2、

飲食勞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蘊熱化火生痰,或傷脾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勞倦太過傷脾,或久坐臥傷氣,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虛少,心失所養,神不潛藏,而發為心悸。

3、

七情所傷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或情懷不適,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七情擾動,忤犯心神,心神動搖,不能自主而心悸。

4、

感受外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痺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於心,痺阻心脈,心之氣血執行受阻,發為心悸;或風寒溼熱之邪,由血脈內侵於心,耗傷心之氣血陰陽,亦可引起心悸。

如溫病、疫毒均可灼傷營陰,心失所養而發為心悸;或邪毒內擾心神,心神不安,也可發為心悸,如春溫、風溫、暑溫、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於心神失養,心神動搖,悸動不安。但其發病與脾、腎、肺、肝四髒功能失調相關。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則動悸。脾失健運,痰溼內生,擾動心神,心神不安而發病。腎陰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腎陽虧虛,心陽失於溫煦,均可發為心悸。肺氣虧虛,不能助心以主治節,心脈執行不暢則心悸不安。肝氣鬱滯,氣滯血瘀,或氣鬱化火,致使心脈不暢,心神受擾,都可引發心悸。

中醫認為,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痺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痺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溫馨提示:

總之,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著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空調損傷陽氣,造成陽虛,百病易生!簡單一招,驅陰寒,培元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