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題解】

秋夫療鬼十三穴歌是宋代醫家徐秋夫治療神志病症的經驗穴。歌選自《凌門傳授銅人指穴》一書。作者不詳,該書系鍼灸經穴專著,內容豐富,在文獻學上亦有一定的價值。徐秋夫為徐熙之子,鹽城人,官至劉宋射陽令,徐秋夫繼承家傳醫學經驗,擅長針灸,為人治病每多靈驗,療效享譽人、鬼、神三界。據《南史·張融傳》記載:有秋夫為鬼治療腰痛的故事,金人何若在《流注指微賦》中也記載了"秋夫療鬼而獲效"。由此可見,秋夫確是當時一位著名的鍼灸醫家。

【原文】

人中神庭[2]風府始,舌縫承漿頰車次,

少商大陵間使[3]連,乳中[4]陽陵泉[5]有據,

隱白行間[6]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註釋發揮】

[1]徐秋夫療鬼十三穴和孫真人十三鬼穴相比,相同之處是有9個穴位相同,不同之處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兩個歌賦穴位針刺順序不同,孫思邈十三鬼穴針刺上下左右交替,有經脈之間的銜接關係在裡面,而秋夫十三穴則是從上到下依次針刺,經脈的銜接關係並不明顯;第二,孫思邈十三穴對刺法有嚴格的要求,秋夫十三穴則沒有,因此,前者應用起來更好把握尺度,這也是前者較為受到後世醫家重視,而流傳廣的原因之一。但是就孫思邈和徐秋夫兩位先人治療精神病的療效,筆者認為秋夫的穴位更有應用價值,為此,多數醫家推崇秋夫是治療精神神志疾病的專家,而不是孫思邈。

[2]神庭:為督脈穴,別名髮際。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為督脈、足太陽、足陽明之會。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神志病變如癇證、驚悸、失眠、吐舌、角弓反張、癲狂、神經官能症、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症,也用於頭面五官病,如頭痛、頭暈目眩、鼻淵、鼻鼽、鼻炎、流淚、目赤腫痛、目翳、雀目、淚囊炎、結膜炎等病症的治療。治療神志病宜橫刺0.3~0.5寸;治療頭痛目赤亦點刺出血;治療鼻炎等病症則可用灸法。本穴作為第二針,即先人中繼神庭第三針風府,作用在於通督脈之陽,以醒神開竅。

[3]間使:心包經穴位,別名鬼路。穴名中用間字命名的還有行間、二間、三間、強間,其中行間、間使、強間三穴的"間"不能當時間來理解,應該理解為好、痊癒、健康等。間使本意就是健康的使者、正氣的使者,它能傳達心神的健康資訊,故擅治癲癇、癔病、精神分裂症、鬱症等,如配合谷、後溪、百會,治療癲癇;配大杼、大椎、陶道,治療瘧疾;配支溝,治療熱盛癲狂。使用孫思邈十三鬼穴時同時配伍間使會令療效更加顯著,一般常用透刺支溝或用過樑針法。

[4]乳中:足陽明胃經穴。在胸部,距前正中線4寸,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乳中一般臨床只作為取穴標誌不針不灸,但在秋夫十三穴中,本穴作為第十針,一定有其道理,乳頭與胃經關係密切,功能上又與肝密切相關,所以該穴具有很強的疏肝解鬱化痰的功效。但是考慮到女性乳房的特殊性,女性的乳中不宜用針法,當以灸法為宜,男性可針刺,但不宜過深,以防刺入胸腔傷及肺臟。

[5]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又《靈樞》:"疾高而上者,取之陽之陵泉。"陽陵泉以治療膽腑病症見長。擅於疏肝利膽,安神定志,治療氣機鬱滯引起的精神情志變化。直刺以得氣為度。

[6]行間:足厥陰肝經穴。行,與足通,《說文》:"行,人之步趨也。"間與好同,因本穴擅於治療足病而利行,故名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足厥陰肝經的滎穴。臨床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的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以及胸脅痛、口眼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溼腳氣、下肢關節痛等。

以上節自陳以國老師主編的《鍼灸歌賦註釋發揮》一書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姑娘果一天吃幾個最好?姑娘果不能和什麼一起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