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氣的名字特別多,營氣、衛氣、真氣、谷氣、元氣、腎氣、清氣、濁氣、胃氣、五臟之氣等,那麼我們補氣到底補的什麼氣呢?
實際上這些名詞歸根結底就是三個氣。所謂三個氣就是宗氣、中氣、元氣。宗氣是在胸中,在氣海里,膻中就是氣海;中氣就是脾胃之氣;元氣就是腎氣。補氣著重講的是中氣的問題,也就是補脾胃之氣,也包括了肺氣。
人受氣於谷,五臟皆稟氣於谷,人靠水谷而生,所以谷氣就是靠水谷的精微化生的,是通過中焦而來的,所以“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它是通過脾胃,然後把氣輸送到肺部去。由於肺主周身之氣,通調百脈,而肺氣的來源在脾胃,所以補氣主要講的是補脾胃之氣。
其實氣虛的症狀就是講脾、肺兩虛的見證。
比如說,氣虛,倦怠無力是因為脾虛。脾主肌肉,所以脾虛就會身重無力,倦怠,是因為脾主四肢,脾氣不足,不能養四肢。
還有,由於氣虛,氣就短,一動就喘,所以說動則喘促。
同時由於氣虛,面色晄白,就是色白無光而暗,也屬於氣虛。
氣虛主要屬脾,所以飲食不振。
由於中氣不足導致了肺氣不足,所以不願意說話,懶言,而且聲音低微。因為聲音是由陽氣發出,所以說多言耗氣,說話過多久傷氣。同時由於氣不足,聲音就低微,尾音不足就是氣虛。
造成大便稀瀉、腸鳴等,都是氣虛的問題。“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大小便都有變化。中氣不足,脾、胃、肺升清降濁的功能就會失常。
實際上臟器的下垂是由於氣虛導致的,因為中醫不管是韌帶還是臟器鬆弛了,但通過補氣就能解決下垂的問題。胃下垂、肝下垂,甚至腎下垂,以及脫肛、子宮下垂都是通過補氣來治療。
關於舌苔和脈象,比較容易識別,一邊最容易熟記的就是舌有齒痕為氣虛。但作為氣虛的舌象,還要記住一個就是舌嫩,有齒痕。如果舌瘦,舌紅,那就不是氣虛的問題了,如果舌胖,就是氣虛進一步到陽虛了。這個就是氣虛,主要補氣。所以主要都是由於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產生的。
關於補氣的用藥原則就是用“甘溫益氣”,味甘歸脾經,這個容易理解。為什麼要“勞者溫之”呢?因為勞則氣耗。為什麼用溫藥呢?因為只有少火才能生氣,“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 。”所以我們補氣時就要注意“少火溫”。
補氣時往往要配一些行氣理氣的藥和補血藥,因為氣虛本身執行、升降功能不足,單用行氣藥容易氣壅。氣虛動力不足,再用甘緩的藥,就會產生壅滯,氣機不通,更麻煩。因此加入行氣理氣藥之後,就能更好地強健脾胃。那麼為什麼要加補血藥呢?因為氣是溫的,溫藥多了就會影響血,因此要照顧到血。
最後,補氣補什麼?
人體的氣主要有先天和後天的關係,先天的元氣藏於腎,後天的氣生化於脾胃,由脾胃之氣輸送於肺,再吸入大氣聚於胸中,所以說: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因此在補氣中主要是治脾、治肺。用藥主要是甘溫理論,因為甘能補中,溫能生氣,即是少火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