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進補的時節,但進補要有度。
特別是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做對了,才能更健康、更精神。
秋季,是陽氣由升浮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氣候逐漸轉涼的季節,同時也是中老年人易發病的時節。
所以想要適應秋季氣候變化的特點,每個家庭都應多注意秋季養生,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秋冬養生常識,建議收藏定期觀看:
1. 潤燥入秋之後,人們通常會感到口渴,喉嚨時而也會幹癢,出門的時候如果不做足護膚工作,臉上還會起一些幹皮。這些,都是秋燥的表現,別小看它,重則會上火傷肺。
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面板如果起幹皮,最好在洗漱過後,選用一些適合自己膚質的護膚品,防止肌膚過於乾燥。
2. 解乏秋乏,科學上來說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一般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最好的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關鍵。
此外,調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3. 預防感冒夏末秋初,氣溫特點為早晚溫差過大。白天的高溫會讓我們沉浸在“仍是夏日”的假象裡,因此一些人晚上睡覺時仍習慣開窗或是開空調。
但轉涼的晚風吹進屋子裡,容易患上感冒,這點一定要謹記。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4.保暖老話說“春捂秋凍”。這一點,護明德建議年輕人或是身體抵抗力極佳的人進行秋凍。對於女性和老人來說,腳,肚臍,腹部,這三個地方要時刻保暖。
腳底受寒易出現呼吸、消化系統等方面的一些疾病,如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慢性腹瀉等,女性可出現月經失調,諸如痛經、閉經等疾病。
建議常年穿合適的襪子,不要光腳在地板上行走,天涼時選擇厚軟的絨鞋;勿蹚水,鞋襪溼了儘快更換;晚間養成泡腳的習慣,當然,熱水的溫度和泡腳時間要把控好,別出太多汗。
肚臍和腹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有關節炎的老人也要注意關節的保暖,以防天氣變化加重炎症。
5.滋陰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中醫認為,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體虛者更需補之。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進補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烏骨雞、豬肺、甲魚、海蔘、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食,功效更佳。
6. 調脾養胃對於脾胃虛寒者,夏秋之交時,應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一定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