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脯蜜餞、乾果零食
泡麵、火腿腸、餅乾、麵包
醬菜、醃菜、腐乳
……
相信很多人都禁受不住這些美味的誘惑
但這些看似千差萬別、毫無關係的食物中
卻都含有相同的成分——鈉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鹽”
中國傳統的一日三餐
習慣以主食為主
並輔以可口的“下飯菜”
常常需要依靠
醬油、黃豆醬、蠔油、味精、番茄醬等
含鹽量高的調味品
還有很多醃菜或醬制食品
如鹹菜、腐乳等佐餐小菜
即便是吃起來口感不是很鹹
鈉含量也可能很高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經常在外就餐或點外賣
而大多數餐館的餐食含油鹽量
都比家庭自制食物高
不知不覺中導致鹽攝入量超標
鹽吃多了為何不健康?研究顯示,全球每年因為吃鹽過多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達165萬。在20個全球人口大國中,經年齡校正後,中國飲食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全球第一,飲食相關的癌症死亡率全球第一。而這與飲食中含鹽過多脫不了干係。
2000年~2009年的10年間,中國居民平均食鹽量雖然從11.8 克/天降至9.2 克/天,下降了約22%,但仍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
食鹽攝入過多易導致血壓升高,同時還會增加胃病、肥胖等疾病的患病機率,也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風險。食鹽攝入過多還可能導致糖尿病、胃癌、骨質疏鬆、腎結石、哮喘等多種疾病發生。
對於兒童,食鹽攝入過多同樣具有危害,且年齡越小,傷害越大。高鹽飲食會誘發兒童發生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鋅缺乏症的風險增加。
最新攝鹽標準:從6克到5克現代醫學證明,健康成人每天鈉需要量為2200毫克。按照食鹽中鈉的佔比,這個鈉需要量折算成食鹽就是5克。
考慮到飲食習慣和口味偏愛,中國的膳食指南中,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但由於減少鹽攝入量,確實有更大的健康獲益,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釋出了最新的攝鹽標準,成人每人每天吃鹽要少於5克。
不過,這5克食鹽並不是單純指烹調時使用的食鹽,而是一天的飲食中,攝入的所有食鹽總量;醬油、豆醬、味精等調味品中的鹽也要算在內,天然食材和加工食品中含的鹽也不例外。
成人每天鹽攝入量低於5克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患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冠心病的風險。降低鹽攝入量的主要好處就在於可以減少高血壓疾病的發生。普通人不覺得,但經常監測血壓的高血壓患者就能發現,多吃1克鹽,在治療方案不變的情況下,血壓會升高1~2毫米汞柱。據估計,如果全球鹽攝入量減到建議水平,每年可以避免250萬人死亡。
減鹽小竅門,你知道嗎?首先,使用限鹽勺,幫助控制用鹽量;炒菜時臨出鍋再放鹽;多選用本身味道濃郁的食材,比如番茄、香菇等,轉移單純對鹹味的依賴;使用香醋、辣椒、花椒等調味料提味;使用新鮮的蔬菜和鮮肉,少用醃製食品;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木耳、山藥、馬鈴薯等,以抵消過量攝取鈉的危害;必要時對兒童吃的食物進行單獨烹調,幫助兒童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其次,購買包裝食品時,應注意看配料表和營養標籤。營養標籤上的鈉(Na)就是表示含鹽量的高低。不買、少買含鹽量高的食品,同類食品要選購含鹽量低的。
再有就是減少外出就餐、少吃外賣,這是減少食鹽攝入量的最好途徑。如果在外就餐,可主動向服務員提出低鹽、少油的需求;少選擇那些提前預加工好的菜餚或主食,因為提前預加工時,可能味道已經調製好了,無法根據需求再做調整;菜品葷素搭配,點菜時保證有足量的綠色蔬菜,通常青菜的烹製用鹽量會少一些;可以選一些醬料單獨盛放的菜品,自己控制食鹽量。
吃哪種鹽,也有講究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鹽”品類很多,您需要知道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低鈉,二是含碘。因為低鈉鹽和含碘鹽,有不適宜食用的人群。
低鈉鹽以加碘食鹽為基礎,與普通鈉鹽相比含鈉低(氯化鈉70%左右),富含鉀(氯化鉀30%左右),有助人體鈉鉀平衡,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鈉鹽有兩大功能,一是減鹽不減鹹,幫助人體鈉鉀平衡;二是可以有效防控高血壓。
不過,低鈉鹽不適合高鉀藥物服用者、心臟有疾病和腎功能不全的人群。例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低腎素性低醛固酮症、腎小管性酸中毒等疾病患者;長期使用心臟病常用藥β受體阻斷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保鉀性利尿藥者;因劇烈運動、感染、大面積燒傷、創傷、酸中毒、腫瘤而接受化療者;癲癇持續狀態患者。上述人群如果再攝入過多的鉀鹽,很可能會導致或加重高鉀血癥,嚴重的可能導致猝死。
碘鹽是指含有碘酸鉀的食鹽。碘是製造甲狀腺激素的原料,它對人體的作用就是通過甲狀腺激素來實現的。但是,患有甲亢、甲狀腺炎等相關甲狀腺疾病的患者,需要聽醫生的建議不吃或者少吃碘鹽。需要注意的是,低鈉鹽也含碘,所以甲狀腺疾病患者也不適合食用。
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竹鹽等,是使用不同的開採方式,選取不同來源的原料,經過精心製作後作為食用鹽來銷售的。其本質還是氯化鈉,但因為有其他礦物質等存在,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風味。
低鹽飲食是一種健康態度和健康生活習慣
大家一定要控制好鹽的攝入量
不要因為貪圖一時口感
而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