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夏天已漸漸過去,秋天慢慢的走來,即將迎接秋高氣爽的時節,然而,人體卻容易感到睏乏無力,精神不濟,出現“秋乏”。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秋乏”並非病態,而是由於“長夏”的炎熱暑溼天氣向秋天的涼爽乾燥過渡時,人體為了適應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生理反應。

同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此季節也容易疲乏,需要辨識清楚,以免耽誤病情。

一、收斂夏之陽氣,故而秋乏

進入秋季之後,人們會感覺到沒有精神、渾身乏力……

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秋乏”產生的原因,與夏季氣候環境對人的影響有關。

在中國漢代的祖國醫學典籍《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夏天人體大量出汗,耗傷津液,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機體處於一個消耗狀態,而入秋後,人體通過自我調整,將夏天浮越於體表的陽氣逐漸收斂於體內,這一過程就容易產生疲憊、倦怠的感覺。

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便是,三伏盛夏,天氣炎熱,持續的高溫使機體產生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鹽代謝失調,胃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弱,食慾不振,體液大量丟失及一時性大量飲水,從而增加了心臟負擔。

同時,高溫也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加速新陳代謝,使體內能量消耗相對增加。加之夏天很難得到充足的睡眠,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適度的補償,使身體欠下了一筆“夏耗”的債務。

進入秋季以後,酷熱逐漸被陰冷代替。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日照時間逐日縮短,人體各系統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如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及水鹽代謝恢復平衡,消化功能恢復常態,食慾增強;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減輕,能量代謝相對穩定等。這時,人的機體需要有個生理性的休整階段。

而秋季夜間,涼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來後,仍覺倦乏,還想再睡下去,這就是產生“秋乏”的原因。

二、血糖升高人也易疲乏,辨清“秋乏”真偽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老人發作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後也會感覺很疲憊、沒精神、食慾差,但往往被誤認為是秋乏而被忽視,因此要注意鑑別以免貽誤治療。

一個是心臟病,發作後患者往往感覺沒力氣或氣短,或是夜間起床後再躺下就感覺氣喘、憋氣、疲勞,但這些情況常被誤當作秋乏,以為休息一下就沒事了。

因此,有心臟病的人,這個季節如果感到疲乏,最好到醫院做心電圖、測心率和血壓。

還有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後也容易感到慢性疲勞、乏力,但由於他們的反應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略。

因此對於有糖尿病的老人,如果出現乏力,最好及時監測血糖,注意飲食和藥物控制血糖。

有些頸椎病在天冷後也容易發作,患者在受到風寒後會感覺犯困、疲憊、渾身沒勁、渾身發緊、胸悶,休息也不能解乏,最好到醫院檢查是否是頸椎病發作了,同時注意保暖和適當活動。

三、中醫教你輕鬆解“秋乏”

秋乏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因為夏季氣血充於表,至秋氣機下沉,但仍氣動於先,血動於後,肌膚腠理多血而少氣故易出現疲乏。

另外,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則出現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則感口乾、咽乾。處暑至秋分時節,早晚溫差較大,中午氣溫仍然較高,暑溼仍較重,溼易困脾,脾主肌肉,故會出現疲憊無力的現象。

如何緩解秋乏,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每天多睡一小時

夏季夜短晝長,很多人養成了晚睡早起的習慣,秋季來臨,這種習慣就要注意調整了。

晚上爭取在十點半之前睡覺,因為十一點,也就是“子時”以後人體的各個器官功能都開始下降,它們同樣需要休息。

此外,午睡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老年人最好養成午睡的習慣。當然,睡覺也不是越多越好,每天保證7~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好。

2、適當進行有氧運動

可以讓大腦的氧氣變得充足,緩解腦疲勞,比如太極拳、羽毛球、散步、慢跑、廣場舞等,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加重身體的疲勞。

經常待在室內的上班族可以經常伸伸懶腰,可以起到伸展腰部、活動筋骨、放鬆脊柱的作用,由於肢體的活動,也可以把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給大腦。

3、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堅持吃早餐,早餐吃得少,不能為腦細胞提供能源,會使人精神不振,時間長了會出現倦怠無力,不能精力充肺的學習和工作。

吃得過多大量血液流向消化道,腦供血會減少,大腦缺血缺氧,亦會引起秋乏症狀。

少吃腥羶油膩和辛辣食物,多食富含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豆製品和紅豆、綠豆、燕麥等。

4、進行穴位按摩

適當進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配合正光勁絲按摩膏作為介質使用,更能夠舒緩身心,釋放壓力,疏通經絡的緊張和不適之感。

(1)太陽穴

位於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手指合攏,指尖蘸取一點正光勁絲按摩膏進行輕輕的按摩,先有涼感然後產生溫熱感,最後區域性微微感覺酸脹即可。

(2)百會穴

位於兩耳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

(3)風池穴

位於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位置。頭後仰,拇指環形轉動按摩穴位1分鐘,配合正光勁絲按摩膏使用按摩可舒緩風池穴的緊張感,一直按摩至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覆5次,可疏通經絡,解決秋乏。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腎結石的形成和你的飲食習慣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