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劉福龍:本草科技是世界醫學

前言: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創造出燦若星河的文明結晶和文化瑰寶。

本草既中醫文化,曠古流芳,是其中最為耀眼造福人類的瑰寶。歷經滄桑,本草形成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面對新世紀,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們每一個本草研究者應該思索的問題。

我認為,本草研究應該強調不斷創新,秉承“傳承文化,融古通今”的宗旨,繼承和吸收中華五千年曆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本草經典,結合西方現代高階科技,形成東西方相結合的現代本草文化,既本草科技。

本草科技,在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學者醫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中國珍貴的興醫除病,健康養生文化全面整理,深入研究、綜合開發的一項巨集大的系統工程。經現代醫學、生理學、生命科學檢驗證明,是涵蓋極為廣泛的科學學術體系。

一、本草歷史悠久

本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

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區域性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覆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本草科技體系的形成大概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1)基本理論啟萌時期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於對實踐的科學總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這個時期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該書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所以說本草科技經得起歷史的檢閱和檢驗,是具有科學性的指引的科學。

(2)發展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藥材知識。

《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藥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餘糧丸有方無藥),《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複,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它比歐州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

(3)輝煌時期

宋代,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的最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鍼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鍼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

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這是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1057年,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蒐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約在1068~1077年陸續進行。

二、本草科技的含義

一是“本草”一詞,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根據現存文獻考證,“本草”之名,始於西漢晚期。《漢書》之《平帝記》《郊祀記》《樓護傳》均有記載。“本草”的含義,一是指中國傳統醫藥學中的藥物。 “本”在《說文解字》中訓為“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草”本字作“艸”,訓為“百艸也”。可見“本”的原始意義是根,“草”則是草本植物的泛稱。

二是聚中國傳統藥物學及藥物學專著記載: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的序中論述,認為扁鵲、淳于意、仲景、胡洽7等歷代名醫用藥“皆修藥性”,為“本草家意”,並引用顏光祿之言,指出“詮三品藥性,以本草為主”。由此可知“本草”賺指研究藥理藥性的專門學問,並與經方有一定淵源關係。

本草科技在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為中華民族的醫療保健做出極大貢獻,他也是人類和疾病作鬥爭的一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傑出的發明和創造,本草科技可稱為“中國古代大發明”。

本草科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醫學科學,它珍藏著中中國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本草科技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本草科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內容;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斷地對於本草科技進行發展和完善,使本草科技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本草科技強大的生命活力。

那麼為什麼本草科技的名字沒有被人熟悉運用?或者被人稱之為中醫?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人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世界東方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照耀著中華民族。他們勤勞聰明善於發現,在實踐中運用草藥和疾病作鬥爭,逐步完善本草科技治療臨床實踐,形成治療理論和指導臨床實踐的方法。本草科技經過幾千年的不斷髮展和運用,與其他文明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

《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本草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

本草科技的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中庸”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大家也許會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麼 “本草科技”的稱謂不止一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大家對於中醫這個中華民族自己的醫學科學----中醫冠以多個稱謂。

01 、“歧黃之術”

第一個代稱是《黃帝內經》,稱本草科技其為“歧黃”之術。是因其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本草科技為‘歧黃’或‘歧黃之術’。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託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02、 “懸壺”

《後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藥,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藥給人治病,每每藥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後,他就跳入葫蘆裡。古代醫藥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後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03、“杏林”

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累累。

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穀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穀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民。

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讚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04、“青囊”

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註》:“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燬也’”。

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而死後吳押獄者出於對華陀的尊敬和為其抱打不平,一時衝動焚之。許多精湛的技術記載沒有流傳下來,也是一大憾事。為了紀念華佗對於本草科技的貢獻,所以,人們把“青囊”一詞看做成了醫術的代稱。

三、本草科技的發展前景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圍繞本草科技發表重要論述,所強調的“雙創”針對發展傳統文化而言,蘊含著尊重傳統、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發展規律,這個方法論思想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推進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雙創”,也要放到這個大背景、大邏輯、大環境下來認識和把握。

要立足傳統,融合現代,把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轉化為人民群眾能夠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實踐。要用人民群眾易於接受的現代語言、現代方式、現代手段進行闡釋和表達,探索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雙創’的傳播模式。

未來,本草科技中醫藥學是中國的、是中華民族的,但文明沒有疆界,要重視交流與互補。本草科技中醫藥在內的中華文明,可以已傳播到國外。要深入探索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

1、要尊重傳統,深挖精髓。要把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精髓發掘出來,使記載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臨床上的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智慧、健康理念、知識方法動起來,彰顯時代價值,釋放文化魅力,影響人們生活,提升健康素養。

2、要學會表達,善講故事。要在內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渠道上大力創新,找準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時代的對接點、與受眾的共鳴點,學會轉化話語、講好健康故事,讓古老的本草科技中醫藥在保持本意和精華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健康理念,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相統一。

3、要融合發展,推陳出新。本草科技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從樹牢人們健康意識出發,從影響和改變人們行為和生活方式入手,加強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發展,吸收所長為我所用,創新理論知識,創新技術方法,創新服務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服務產品和手段,為全方位全應用本草科技,為保障人類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劉福龍,男 ,遼寧人,1964年9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學歷,萬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遼商、盛京商人,曾任遼寧省政協委員。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高慶蕾淺談夏季養生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