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從立秋開始的第二個節氣。鬥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於每年公曆8月22~24日交節。此時,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後”,真正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就是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不過,處暑節氣還處在短期回熱天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所以此時仍有持續高溫,雖沒有夏天酷暑,雖然是秋天,但仍會悶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並且還會逐漸出現乾燥的氣候,由炎熱向涼爽過渡,提醒人們要注意開始預防“秋燥”。

白天熱,早晚涼,降水少,氣候乾燥,是“處暑”時節的氣候特點。處暑節氣,天氣乾燥雨水稀少,天氣開始由炎熱轉涼,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隨之調整,建議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氣傷害,儘量少攝取辛辣食物(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及酒等),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的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的滋陰水果;夏熱處暑過後早晚溫差變化比較明顯,要多進食排毒祛溼、清熱安神的食物,比如冰糖、沙蔘、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小米、玉米、糯米、南瓜、大棗、芝麻、鴨子、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還可以自我按摩曲池、魚際、迎香穴等去秋季火氣、防秋燥。除此之外要平衡心緒,適量進行戶內外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以防“秋乏”。

處暑正處在天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所以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得太多;由於溫差大,但也不能不注意保暖,尤其不能吹空調、吹電扇,以免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老毛病”舊疾復發。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人容易感染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建議要做好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預防,加強身體鍛鍊,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飲食衛生,外出要佩戴口罩。

《二十四節氣導引養生術》是古人根據二十四節氣創編的一套導引法,它根據每個節氣所屬經絡及相關易發病症,創編而成,是導引術在養生應用上的一大發展。本套導引養生法具體產生年代已不可考,明代養生圖書《保生心鑑》、《萬壽仙書》、《遵生八箋》等都有收錄,但各書收錄時,名稱有別,推測其應為明人所創編,該書後又在清末被鄭官應收入《中外衛生要旨》一書中。

處暑養生導引法

處暑反捶背脊式,暑熱將去益氣養肺

坐功:

每日醜寅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返,兩手捶背之上,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

治病:

風溼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脅肋、髀膝經絡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咳嗽,喘渴,上氣,胸背脊膂積滯之氣。

從人體解剖學得知,頸椎骨七塊,胸椎骨十二塊、腰椎骨五塊,合起來共二十四塊,它正好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每一塊脊椎骨都對應著一個節氣,處暑對應脊椎的第一胸椎,與心肺、消化道有關,根據脊柱疾病的相關性研究,心臟、氣管、食道、前臂、心臟病、氣管炎、氣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內側痠麻痛與第一胸椎最為密切相關,在處暑節令時可通過節令養生來進行調護,對上述疾病的防治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解讀:

處暑節氣時,每天凌晨1點至5點,雙腿盤坐,兩手扶膝,肩部不動,吸氣轉頭至一側,至極致時,抬頭向上,兩目上視,略停片刻,呼氣放鬆還原,再吸氣轉頭至另側,至極致時抬頭上視,然後還原。再兩手握拳捶背,捶背時腰背直立,可用拳背或拳側稍微用力捶打,並儘量使兩小臂向後背上方上舉,使捶打的位置靠近背部上方。左右同時捶打35次,再行叩齒、吐納、咽液法。

此式主要可去肩背關節等處的風溼邪氣,對肩背痛、胸痛、脊柱痛等都有調理效果。對足少陽膽經循行的脅肋、大腿、膝蓋,脛、踝骨外側等也有調理效果,同時對上肢關節疼痛,咳嗽,哮喘,呼吸困難,胸部背部脊椎停滯的風寒溼邪之氣等都可進行調理。

此式依然以調理膽經為主,同時對胸背部的關節進行調理,對胸背部的積滯邪氣進行驅散。練習時,儘量使肘部向後,小臂在後背上舉,使捶打部位靠近後背上方。當肘部向後向上時,可使脅肋部位得到牽拉,從而作用循行此處的膽經,並對膽經循行的下肢部位相關病症產生調理作用。今人用於保健,可不必拘於練習時間。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若您時常感覺胸悶痛、心悸,治療的根本在於調血、化痰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