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有些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的潰瘍,通俗點講也就是腳爛掉了,而且這種潰瘍不容易痊癒。這就是糖尿病足的表現。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嚴重的可能導致截肢以及死亡。對於糖尿病足來說,預防重於治療。今天,陳大夫就給廣大糖尿病患者科普一下,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

中國糖尿病足的現狀一項調查顯示:中國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1年內新發足部潰瘍的發生率在8.1%,治癒後1年內復發的發生率是31.6%。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三甲醫院中,由於糖尿病導致的截肢佔所有截肢的27.3%,佔非創傷截肢的56.5%。2012-2013年調查發現,中國糖尿病足患者總的截肢率降至19.03%,其中大截肢率2.14%,小截肢(率)16.88%,糖尿病足潰瘍的年死亡率在14.4%,而截肢後5年死亡率高達40%。

從上面中國糖尿病足的現狀可以看到,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率以及年死亡率都是很高的,而且截肢後5年內的死亡率也很高。針對這種情況,對糖尿病足進行預防,可以明顯的降低截肢和死亡率。

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

糖尿病足治療困難,但是預防則比較有效,可以降低50%的截肢率。那麼,如何進行糖尿病足的預防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堅持糖尿病的治療,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足既然是糖尿病的併發症,那麼長期如果血糖控制的都很好。那麼,就可以延遲併發症的出現,甚至不發生併發症。這是最主要的預防措施。

1、糖尿病相關知識點宣教

這一點主要是醫護人員的事情,告知患者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如何治療,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等。做好糖尿病相關知識點宣教可以減少患者對於糖尿病的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做好定期的監測

血糖和血壓一樣,很容易波動。因此也需要經常測一下血糖,看一下這一段時間血糖情況,治療的效果怎麼樣。

毛細血管血糖,也就是在家裡通過簡易的血糖儀自己測手指端的血糖。在治療的初期,或者換藥之後,需要監測的頻繁一些,每天測4-7次。血糖長期比較穩定的,可以每週有選擇的測幾次。糖化血紅蛋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反應的是患者近3個月血糖的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在4%-6%,糖尿病患者可以控制在7%以下。在糖尿病治療初期,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後,可以6個月檢測一次。

3、飲食干預

運動對於糖尿病的好處是很多的。規律的運動在控制血糖,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減輕體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規律的運動,可以預防糖尿病。研究表明,規律運動8周以上,可以將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HbA1c)降低0.66%,堅持運動12-14年,可以使糖尿病的病死率降低。

5、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二、定期檢查,識別糖尿病足危險因素

存在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也就是說這些人比較容易得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包括:

1、既往足部潰瘍病史

也就是以前得過腳部的潰瘍。

2、糖尿病神經病變症狀

足部麻木,感覺、觸覺或者痛覺減退或者消失

3、周圍血管病變

腳發涼、皮膚髮涼變薄、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和皮下組織萎縮。

4、合併其他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嚴重的腎功能衰竭明顯的視網膜病變

5、存在嚴重的足畸形

6、其他危險因素

視力下降,合併影響足部功能的骨科疾病(膝關節炎、髖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穿戴不合適的鞋襪。家裡窮、老年獨居、拒絕接受治療和護理。

存在以上情況的患者是容易發生糖尿病足,是需要重點教育以及重點預防的物件。

三、預防糖尿病足具體的措施

1、每天檢查雙腳,特別是腳趾間,看有沒有破損。有破損要及時的處理。

2、定期洗腳,洗腳後用乾布擦乾,尤其是腳趾縫之間。

3、洗腳時水溫要合適,低於37℃。

溫度過高,會導致腳部的細胞代謝加快,而糖尿病患者,由於全身血管的病變,腳部的血供是不足的。

4、不宜用熱水袋、電熱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

一方面是防止燙傷,另一方面,跟第3點差不多。

5、避免赤腳走路

防止腳受傷

6、避免自行處理胼胝或者化學制劑來處理

胼胝也就是通常說的老繭,是長期摩擦造成的。糖尿病患者不要自己去處理老繭。

7、穿鞋前檢查鞋裡面有沒有異物或者異常

8、不穿過緊的鞋子或者襪子

9、每天換襪子

10、水平的剪指甲

以上10點措施,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意思,防止糖尿病患者腳受傷。因為糖尿病患者腳受傷後就不容易癒合,長久不癒合就容易感染,然後慢慢加重。尤其是那些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總結: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整體的控制好血糖自然是最重要的,是預防糖尿病一切併發症的基礎。同時,知識的科普也很重要。因為醫護人員如果不說,患者可能都不知道也這麼個病,那更不用說去預防了。

我是堅持醫學科普的陳大夫,對我的文章滿意的,請給我點贊和關注。你的支援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男人頻繁起夜,是太“虛”了?幫你找出3大原因,對症解決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