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位於中焦,在橫隔之下,與胃相連,《素問·太陰陽明論》裡面就描述到:“脾與胃以膜相連。”
脾,是很重要的一個臟腑,是我們人體的“後天之本”。為什麼稱脾是後天之本呢?主要是因為脾在五臟六腑裡面,擔任著“營養供應”的角色。飲食物進入體內後,在消化系統裡面消化,但是營養精微物質需要在脾的調配之下輸佈於全身,營養各個臟腑機竅。人體生命活動的繼續以及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補充,全部都依賴於脾運化的水谷精微。“後天之本”職責所在,並非虛名。
脾,主運化:指的是脾能夠把飲食水谷消化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並且將其吸收、轉運至全身各個臟腑系統。這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是極其重要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在哪方面,糧食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這也是機體後天維持其正常生理機能的關鍵所在。運化何物?脾主要運化食物以及運化水液,二者是同時進行的,飲食物是人體後天(出生後)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是我們生成精、氣、血、津液的主要物質基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運均必須在脾的主導下完成,最後順利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另一方便,脾化生的後天之精能夠充養先天之精,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是維持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金匱要略·脾胃盛衰論》裡面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強調脾胃在人體的重要性,故而養生防病之中,對於脾胃的養護常常被放在首位。
脾主統血:統血?什麼意思呢,指的是脾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執行,保證其不逸出脈外的功能。《薛氏醫案》強調:“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統攝於血。”,《金匱要略編注·下血》也有相關論述:“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
脾氣是怎麼統攝血液的呢?主要是氣的固攝作用,脾氣健旺,則氣足而其固攝作用健全,就能將血液固攝於脈中循行,保證血液不逸出脈外。假如脾氣虛弱,則固攝作用減弱,不能完全的將血液固攝於血脈之中,就能出現血逸脈外,從而導致出血。
脾,是一個喜燥惡溼的臟腑。什麼是喜燥惡溼呢?簡單的理解為喜歡乾燥的環境,厭惡潮溼的環境。從另一個層面也能反應出脾臟最易受溼邪侵犯,同樣程度的溼邪,其他臟腑或許還能承受得了,而脾臟首先承受不了,因為其厭惡溼氣,也就是所謂的“溼困脾”。反過來,脾受溼邪侵襲,脾臟的生理機能被影響,就會導致其運化水液的功能出現異常,水液運化失常,則水聚體內,導致痰飲水溼內生,也就是所謂的“脾生溼氣”。故而,我們在臨床上,健脾與利溼一般是同時進行的,有句話叫“治溼不理脾,非其治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單純的去針對溼邪去治療,而沒有去維護脾的正常生理機能,那麼這樣的治療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症狀很快就會反覆。
脾,是一個很重要的臟腑,養護脾胃,是我們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保障,脾氣的功能正常,則其餘四髒也能得到濡養,機能正常發揮,才能保證人體健康,不易得病,即使生病也容易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