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養生這個話題,應該是除了美食外,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了。人們在只懂果腹的時候,是不會對養生產生興趣的,可是當食物已經滿足生存時,養生就變成了除了美食外,不得不重視起來的問題。
當人們把美食當做一種幸福,無比暢快的享受它在舌尖上,肚腹中的各種化學反應時,那種愉悅感是無法用語言仔細描述的。普通人可能會誇讚這個食物真好吃,而詩人則會做詩一首,極盡誇讚,比如宋代吳潛吃了一個鮮魚羹,覺得脣齒留香,一時無法表達心意,就寫道:“算是處、鮮魚羹飯,吃來都美。”
當然大戶人家的珍饈美饌過於精細,其實並不是養生的絕佳食物,最好的飲食養生,絕對不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恰恰是那些最不起眼的粗糧才是養生之王。
食物為什麼被稱為美食呢?食物之美一定在“色香味俱全”的基礎上,精美的餐具,加上顏色鮮亮,味道和諧,這樣的食物想沒有食慾都難。
當然老祖宗們不會僅僅只貪口舌之慾,還會注意食物的養生之道,網上曾有這樣一個梗,“今年流行養生局,保溫杯中泡枸杞”。這也就是說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已經讓人們認識到了養生的重要性。
在清代由於烹飪技術的日漸完善,其食物的精美也隨之讓人們口舌生津,但是在享受美食之時,他們也不會一味的縱容無節制的享受食物,貪食其實是一種最傷害身體的行為。
李漁提出的養生之道美食之美還在養生,清朝對美食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吃美食吃得腸胃舒服、身體調和,吃得人神清氣爽才是正理。
如果一味的追求食物帶來的暫時快樂,而忽略了身體,那就有些“捨本逐末”了,美食可以使人快樂,但是美食也可以養育人的身體,所以說人一定要吃五穀雜糧,而且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吃的美食。
比如糖尿病人不能多食糖類,而體寒之人不能多喝菊花茶一樣,每個人都要根據身體情況,去食用適合自己的食物。
在清代有這麼一個“怪咖”,他叫李漁,這個人才華橫溢,自幼聰穎,擅長古文詩詞,就是大家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本來就是一個錦衣玉食下長大的孩子,科舉考試這條路對於他來說,並不是唯一的“羅馬”,考不上舉子的話,他只能回去繼承家業。可是後來家道中落了,這位才子就“大隱隱於市”,寫了一本書叫做《閒情偶記》。林語堂在談到《閒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
李漁這本書就像現在的生活指南一般,涵蓋了很多知識,而對於美食這種大事,李漁也自有一番見解。
他說, “食之養人,全賴五穀。”無論是佳餚製作還是醇酒釀造,李漁都秉承求美尚真、戒奢求簡、尚潔戒濁的標準。
李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沒有考上科舉就沒有考上唄,那就去唱戲,寫劇本,戲唱不下去了,窮就窮唄,那就去寫書。
他是一個追求快樂的人,任何不快樂的事情都會讓他不舒服,他把快樂看做人生第一需求,甚至把它擺在生存的物質需求之上。
李漁曾質問造物主:眼耳鼻舌,手足軀體,各有其用,然而“其儘可不設而必欲賦之,遂為萬古生人之累者,獨是口腹二物”。他認為,正因為有了“口腹之需”才製造出無數問題,從而影響了人生的快樂:“口腹具而生計繁矣,生計繁而詐偽奸險之事出矣,詐偽奸險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設。乃既生以口腹,又復多其嗜慾,使如谿壑之不可厭;多其嗜慾,又復洞其底裡,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李漁的美食觀就是快樂,口腹之慾帶來的快樂就是最好的東西,喜歡吃的東西就是需要的,不喜歡吃的就是不需要的。他說“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
清代自滿人入關,滿漢文化大融合,社會平民及皇室貴族的飲食方式就發生了一定變化。但有一個重要體現從未改變,即飲食越發精細化。在《紅樓夢》的飲食的描寫中,可以看到那些精美的吃食,已經讓超出了養生的範圍了,太過精心打磨過的食物,反而失去原有的營養與養生之道。
李漁認為,餚饌酒漿諸飲雜食太繁,食慾過度致使腸胃負擔過重,反而引發身體各類不適。
也許是清代的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食物的精美反而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一些帝王在重視口感之上,也重視起了食物的養生功能。
康熙的食物養生之道康熙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雖然他擁有帝王的一切,卻也是崇尚自然的一位帝王。
康熙非常注重飲食的節制有度,他在論述有關飲食療法時指出:“人自有生以來,腸胃自各有分別處也。”在《庭訓格言》中康熙指出:“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
凡事都必須有一個度,無度就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在長期的養生之路上,康熙是看到了這些要旨的。
康熙提出的“節飲食”理論除了有節制飲食,不能暴飲暴食的意思,還有飲食節儉,不要恣食肥甘的意義。
飲食有節制,不因為喜歡而多吃,也不因為不喜歡而不吃,在三百年前就有一位帝王總結出這樣的經驗,另外那些肥美甘甜的東西,更是不能沒有節制的去吃,越是這樣的東西,越會給身體帶來負擔。
康熙在《庭訓格言》中稱:“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朕每食僅一味,如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味,餘以賞人。”
康熙的養身之道就是不能多食,再好吃的東西,貪只會讓身體受損。
康熙還認為“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當永戒。”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能吃的必須少吃,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上火了,肯定是不能吃辣椒的,有糖尿病就一定要吃含糖高的食物,甚至有些食物需要永遠戒除。
乾隆的養生之道乾隆一生算是一個清閒皇帝,有康熙,雍正打下的江山,他只需要享受這無邊的快樂就行。
他也是一個長壽皇帝,比起康熙的自律,他卻是一個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皇帝。
除了宮中那些珍饈美饌,乾隆還喜歡吃一些民間的食物,榆錢餑餑、榆錢糕等等都是乾隆的最愛。還有二月二當食的雜糧煎餅,端陽節御膳房用粳米大棗做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摘下的菊花做成的菊花糕,冬至吃的雜蔬餃子,臘八喝的臘八粥,甚至就連黃瓜蘸麵醬、炒豌豆苗、酸黃瓜、酸韭菜、酸薺菜纓子、春不老等等,這些聽起來極其平民的食物,卻是乾隆皇帝的心頭好。
有很多民間傳說中的小吃都與乾隆有關,當然這些都未必是真的,但是從這些傳說來看,乾隆絕對是妥妥的一枚吃貨。
人類從刀耕火種中開拓出來,從單一的追求生存,再到通過各種方式把食物變成美食,再到追求養生健康。人類對食物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飽餐這麼簡單了。清代的人們把美食與養生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是文明的發展,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