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強調“食飲有節”,就是指吃食物、喝飲料要有規律、有節制。所謂“節”的涵義有二:一是節律,二是節制。
中國是一個文明開發很早的國家,對於飲食文化尤為講究。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見《論語.鄉黨》)即飯食不嫌其精,魚肉要切得細。飯菜餿了,魚肉腐爛了,食品變了顏色,烹飪不當或沒有煮熟等,都不要吃。還特別強調要定時用餐,即不到進食的時間或需要吃東西的時候,不要隨意用餐。
現在提倡科學的飲食,其總的要求是: 飲食結構合理,主餐按時定量,飲水及時充足。
合理的飲食結構
就是要注意飲食種類的搭配,即在保證人體營養需求的前提下,儘量選擇天然新鮮的食物,以五穀雜糧為基礎,多食蔬菜與水果,適當配食魚肉禽蛋等。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古人就提出了人類飲食搭配的原則,《素問髒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萊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所列出的這一天然食譜,是非常科學的。一是這四類天然食物包含了人體所需的7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即糖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即鈣、鎂、鋅、銅、錳等,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二是食物結構主次分明,即素葷搭配,以素為主,並提出在選配這些食物時,還要根據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及氣味等特點進行合理搭配的要求,以達到滿足人體需求、有益健康的目的。
主餐要按時定量
每天3餐,按時用餐,遵守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的大原則。特別是老人,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差,飲食更宜清淡可口,並適當減少每餐食量,增加進餐次數,如實行每天5餐制。節制飲食,食勿過飽。《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容....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抱朴子養生訣》說:“若要養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滓。”中醫學一直強調“食勿用飽”,以達到“輕身延年”的目的。隋唐大醫家孫思邈,強調飲食養生必須做到“食飲有節”,“以飯蔬為主”,提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常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蓋飽則傷脾,飢則傷氣,鹹則傷筋,酸則傷骨,故食宜清淡,食當精嚼,每食不用重肉,易生百病,常須節制,應以飯蔬為主”。
現代研究認為,目前人類真正能延長生命的辦法,還只有合理的節制飲食較為可靠。科學家們曾先後對猴子、老鼠、果蠅都做過試驗,結果證實:控制飲食,即適當減少飼養動物的食物,相比之下,實驗動物的體形更為勻稱,行動更為靈活,毛髮更有光澤,而壽命亦顯著延長。現代醫學認為,幾乎所有非傳染性疾病都可以從飲食上找到病因並採取預防措施。一般來說,吃得太多,不但加重了人體代謝的負荷而無謂的耗損機體的能量,而且使體內的廢物垃圾產出過剩而堆積增多,體內垃圾廢物的堆積是致病因素,,也使體內自由基增多而加快人的衰老。因此,適當的節制飲食,是儲存人體潛能,減少體內代謝廢物積累,有利健康、延緩衰老的有效措施。著名的西醫臨床學家及保健專家洪昭光教授在向福斯講授保健知識時,也經常引用中醫學的觀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提倡要節制飲食,生活簡樸,認為:食用七分飽,少食多餐,正餐一素一葷一菇足也。
飲水需及時充足
水是人體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要科學飲水,主要是飲用乾淨、新鮮經過煮沸的自來水,包括清潔的山泉水和井水。除了感到乾渴了一定要喝水以外,每天還需定時喝5-6次水,每次約250mL,成人保證每天總飲水量在2L左右。尤其在清晨起床後的一次飲水量還要適當增大一些,以補足整個夜間機體組織的水分消耗。飲水溫度要適宜,以空腹時飲水為佳。一般來說,夜間臨睡前喝一定量的水或清淡飲料,可以補充血容量,稀釋血液,有利於靜息中的人體血流的暢通執行。但有的醫學專家認為,睡眠對人的健康(特別是老人的健康)至關重要,而影響老人睡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夜尿頻,因此,對夜尿頻的老人來說,最好每天下午5時以後就儘量少喝水或不喝水,不喝湯,以防止夜間尿頻,保證睡眠的安穩。
指導專家
職稱/學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任職單位: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文獻資訊研究所副所長
湖南省高血壓與卒中專業管理委員會副會長
國家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負責人
以上健康科普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更多中醫健康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