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這個話題不好捋,我們用最直觀的一二三四標題方式吧。

一、沒有絕對不苦不澀的茶。

茶葉富含多酚類物質,以兒茶素為主,眾所周知它有抗氧化功效,但它是澀的。茶葉中還含有生物鹼,包括咖啡鹼、茶葉鹼、可可鹼等,能興奮神經、消除疲勞、降血壓、利尿、消除菸鹼、消減浮腫等,但它們是苦的。所以你看,沒有了茶多酚和生物鹼,還能叫茶嗎?沒有了苦澀,還能是茶嗎?從這個角度來講,不苦不澀不是茶絕對是真理。有人說我喝的紅茶就不苦,是甜的,我還喝過一些好茶,也沒感覺到苦啊……我建議您找個100CC的蓋碗,投5克茶,注入開水蓋上蓋子燜5分鐘(沒有蓋碗沒關係,隨便找個有蓋子的杯子也行),您試試能不能苦出靈魂?靈魂沒有出竅的話再試試10克……

這不是抬槓嗎?對啊,就是抬槓。脫離了沖泡的品種、劑量、時間、工藝、溫度、倉儲等具體情況談苦澀就是耍流氓嘛!你覺得不苦不澀,其實只是相對輕一些,或者沒有掌握感知方法,忽略掉了而已。不信您換我說的方法試一下:用正常的投茶量、水溫和出湯時間泡好一杯茶,放涼一些,最好放到常溫,然後把茶湯含在嘴裡,送一點點到喉嚨嚥下去,剩餘的大部分茶湯繼續含住,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喉嚨,完了以後再回來說,自己的茶苦不苦?

二、要肯定苦澀是不愉悅的感受。同樣的工藝,如果不考慮後期儲存轉化等其他因素,馬上就喝掉的話,新茶客絕大多數會選苦澀輕的茶,這是客觀事實。新茶客為什麼更喜歡紅茶和烏龍茶?香甜嘛!茶客中骨灰級玩家其實很少,99.9%的只是普通茶客,用本能喝茶,再正常不過了。

可可、咖啡、茶並稱世界三大無酒精苦味飲料,全世界人民趨之若鶩,是全世界人民都喜歡苦味嗎?當然不是,沒有人喜歡喝一直苦、一直苦、越喝越苦的飲料,那是自虐。之所以趨之若鶩,第一個原因是可以提神,第二個原因是流行,第三個原因是健康,第四個原因是交際需要……還有一個很多人說不出來的原因:它們都有回甘生津。回甘生津才是苦味飲品的魅力所在。

三、普洱茶也可以做到香甜順滑,但後發酵才是最適合它的工藝方向。中國的茶千萬種,各自採用不同的加工工藝,其實龍井也可以按照普洱茶的工藝來做,但一定沒有現在的工藝好喝。單樅、巖茶、鐵觀音也可以按照普洱茶的工藝來做,但會糟蹋這些原料芳香類物質豐富的優點。什麼樣的原料適合用什麼工藝加工,是根據內含物質,在歷史中檢驗沉澱出來的。

雲南大葉種茶是所有茶類中多酚類物質含量最高的(不同茶區也有高低不同,不抬槓哈),高到什麼程度?能高達普通中小葉種原料的四五倍。實踐中也曾用不同工藝做成白茶紅茶烘青綠茶黃茶烏龍茶,甚至不紅不白的月光白等,歷史上直到今天,一些茶區一直有做滇紅和滇綠。但對於雲南大葉種茶,做成綠茶不如龍井鮮爽,做成烏龍茶不如單樅鐵觀音巖茶香醇,做紅茶吧,不如武夷山的小種茶有優勢……實踐證明,後發酵才是最適合它的出路,才能發揮它原料和儲存的優勢。

後發酵工藝與其他茶類最核心的區別是“酶”的活性。白茶是完全保留酶的活性,在儲存過程中激發內源性發酵;其他茶類是滅殺活性,新茶期是最佳適飲期(所有的茶都可以久存,儲存期和最佳適飲期是不同的概念);而普洱茶是暫時鈍化酶的活性,在後期儲存中,在適當的溫度溼度條件下恢復活性,激發內源性發酵➕外來微生物參與的外源性發酵。

所以普洱茶的最佳適飲期不是新茶時期,確定了後發酵的方向,同時也就決定了:普洱茶在新茶時期不會“太”好喝,也不適合多喝(熟化低寒性大),苦澀也一定會比儲存適當的老茶高。

四、李逵與李鬼,人蔘與蘿蔔

蘿蔔存一百年也變不成人蔘,垃圾存一萬年還是垃圾。要存出好喝的老茶,必須以好的新茶為基礎。這是普洱茶圈內的共識。

但是,這個邏輯被很多人錯誤解讀了。

誤區1:好茶=好喝。好茶當然要好喝,這怎麼會是誤區?凡事皆有度,很多人忽略了“適飲期”這個點,把新茶好喝的要求“拔高”了,普洱茶的原料和工藝特性註定了它新茶時期不能“太”好喝。什麼叫“太”好喝?比如你要求普洱茶新茶像龍井一樣鮮爽,像烏龍一樣香醇,像紅茶一樣香甜,要求香甜順滑茶湯緊緻如覆油膜,可能嗎?有人說可能啊,那我也肯定地說,這是歪門邪道。把普洱茶做到“太”好喝,必定摻雜了其他茶類工藝,必定犧牲了後期轉化潛力。

誤區2:好喝=不苦不澀。對於澀的產生與消褪原理,在之前的碎碎念中探討過,今天不談澀,只談苦。茶葉內含生物鹼帶來的苦,就算是部分的品種苦吧,除此之外還有工藝苦、樹齡苦、倉儲苦等,不管是什麼型別的苦,我們通常提到“苦”的表述,都屬於“味道”的範疇,這是初級階段,更高一級的認知應該上升到“回味”,綜合呈現位置、強度、時間來判斷。苦是必然的,即便是公認的甜茶種如曼鬆古樹,也有苦澀。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在輕重上,而在變化上:苦由內而外快速消褪,迅即回甘為佳,在沖泡過程中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衰減為佳,是人蔘。反之,苦停留在喉嚨持久不褪、苦由外而內深入、四五泡以後苦澀沒有衰減、甚至前幾泡不明顯四五泡以後呈現出遞增趨勢,這些苦,都是劣質苦,是蘿蔔。

誤區3:苦澀是具有轉化潛力的表現。這就不止是誤解讀,而是胡說八道了。用“喝回味”來解讀一下這兩種苦澀:能夠迅速轉向甘津的苦澀,是口腔先本能排斥,然後判斷無威脅,警報解除予以接納。這種苦澀,我們可以用內含物質“豐富”,其中含有致苦澀成分來解釋;褪不掉的苦澀,是先本能排斥,然後判斷苦澀物質的確是“濃強”超出正常接納的程度,甚至可能含有其他對身體有威脅的物質,口腔持續釋放排斥訊號。“豐富”和“濃強”,是不同的概念,“豐富”的同時可以“濃強”,但“濃強”可不一定“豐富”。

所以普洱茶圈裡就出現了兩種李鬼,哪兩種?回頭再看看標題。一種是把普洱茶工藝過度綠茶化、黃茶化、烏龍化、紅茶化(我怕遇到槓精,加上“過度”這倆字),在工藝上做手腳讓新茶更好喝,至於以後會轉化成什麼樣……關我屁事,那時候誰死誰活都不知道呢!這是技術型李鬼。另一種是大肆鼓吹“不苦不澀不是茶”,掛羊頭賣狗肉、扯虎皮做大旗,大肆兜售小樹茶臺地茶,當然,李鬼不會告訴你是什麼茶的,通常他們會模糊山頭、樹齡、季節等概念打擦邊球,比如某某喬木茶,某某生態茶,某某正山茶、某某皇家古茶園、某某貢茶……狡猾狡猾的。膽大的,乾脆給你來個某某千年古樹、某某王、某某皇,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這是擅長揣摩心理的社會型李鬼。

但是李鬼們,你們早晚會撞見李逵的。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健康:立秋養生有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