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網上聊到嘌呤的問題,有位網友說:自從知道自己有痛風,就不得不告別豆製品了。

這種說法很流行。很多醫生和營養師也說:豆製品的嘌呤含量高,高尿酸以及痛風的人要不吃或者少吃。

痛風與嘌呤的關係是:嘌呤在體內代謝產生尿酸,如果尿酸不能順利排出就會在體內累積,累積過多就會導致痛風。

所以,對於尿酸代謝正常的人,其實高嘌呤食物也並不是問題。對於痛風病人,嘌呤的攝入確實是要控制的。

那麼,豆製品真的是“高嘌呤食物”嗎?

確實,各種高蛋白食物往往伴隨著高嘌呤。高蛋白的大豆和豆製品,也就被痛風病人以及擔心痛風的高尿酸人群“拉黑”了。2011年發表《亞太臨床營養雜誌》發表過一篇綜述,其中提到有一項調查顯示,48%的醫務人員也認為豆製品會導致痛風。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位醫生或者營養師告訴你:痛風病人不能吃豆製品,這並不出奇。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幹大豆的嘌呤含量的確很高。不同來源的資料相差較大,一般而言是在200毫克/100克的量級。這個含量確實不低,比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等常見肉類還要高一些。不過跟真正的高嘌呤食物,比如肝、腰、心、腦、胰臟等動物下水,以及野味、沙丁魚、青魚、三文魚等魚類(比如)、扇貝等等,還是要低一些的。

但是,人們很少直接吃幹大豆。通常所說的“豆製品”,很多都是把大豆做成豆漿,以及進一步把豆漿進行進一步加工。此外,還有很多豆製品是用工業分離生產出來的大豆蛋白作為原料進行加工的。

不管是大豆做成豆漿,還是提取油再分離出蛋白,都有相當一部分嘌呤會溶到水中而被丟棄。比如豆腐,每100克中的嘌呤往往不到70毫克,而煮熟的大豆還不到50毫克——這些含量,跟西蘭花、豌豆、菠菜、青椒、香蕉等嘌呤含量比較高的蔬菜水果差不多了。

這是嘌呤含量角度分析的。還有一些研究,直接探索過食用豆製品和痛風(或者高尿酸)的關係。

前面提到的那篇綜述收集了6項流行病學調查,沒有一項顯示食用豆製品跟高尿酸或者痛風相關。有5項臨床研究顯示,食用大豆蛋白會增加血漿中的尿酸,但增加量不大,並不具有“臨床上的關注價值”。甚至還有一項美國的研究則顯示,吃植物蛋白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比吃得最少的那五分之一人群,痛風風險要低27%。當然,流行病學調查展示的是一種“相關現象”,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這項調查的結果,也可能來源於整體的飲食結構:植物蛋白吃得多的人,也可能更加關注健康,在其他控制痛風的方面也做得更好。

2012年的《營養、代謝與心血管疾病》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詳細分析了豆製品與高尿酸風險的關係。這項研究統計了3978位上海中老年男性的食譜並檢測了他們的尿酸值。分析發現:蛋白攝入總量與高嘌呤風險無關,但是如果把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分開統計,則動物蛋白攝入量越高,則高尿酸風險越高,而植物蛋白攝入量越高,高尿酸風險反而越低。進一步分析顯示了兩條重要結論:

1、 總的大豆類食物食用量與高尿酸風險無關;

2、 豆漿以及從豆漿進一步加工成的豆製品與高尿酸風險負相關,吃這些豆製品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比吃得最少的五分之一人群高尿酸風險越低20%。

雖然這只是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說明的也只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但結合其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研究,做出“食用豆腐等豆製品,不增加痛風風險”的結論,還是合理的。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專訪萬皇太歲王大瑋:傳播太歲價值,踐行藥食同源,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