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疏調養生談

~~~疏調氣機話養生

眾所周知,人有三寶“精氣神”,其中,“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但是,人的很多疾病,恰恰來源於氣的執行失常,所以中醫認為“百病生於氣也”,養生必須調節氣機。

著名國醫大師張震1928年生,現年93歲,是雲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創始人、資深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中醫學院名譽教授,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雲南省名老中醫工作室專家,雲嶺疏調學派創始人。從事中醫臨床診療和理論研究工作60餘年,學術造詣精深,診療經驗豐富,對辨證論治有其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了“欲求臨床療效的提高,勿忘對病體氣機之疏調”的觀點,倡導疏調氣機為內治大法之一,十分重視扶持人體先天之本,善用調補脾腎之法,促使慢性頑固性疾病恢復好轉。他所倡導和踐行的疏調氣機的養生之道,值得中國人借鑑和學習。

氣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集中表現

“氣”是中國古代唯物觀念中近似於物質的範疇,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中醫學領域裡的氣,是指體內不斷運動變化著的精微物質與內臟器官的功能活動。“機”是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運動的關鍵,是生物體生命力活動的機能。

張震研究員認為,維繫人體生、長、壯、老等系列生命活動之氣,是由先天父母所授之腎中元氣,後天脾胃受納的水谷之精氣,再由肺吸納自然界中的清精之氣共同聚合而成。此三氣結合在人體內又分化為眾多的、各有司職的人體諸氣,具有各自的運動方式與規律,最終形成—個相對平衡與協調的多元矛盾統一體。所以中醫學的“氣機”基本上可說是人體生命力與臟腑功能活動方式和規律的綜合概括。

疏調氣機的核心在肝

張震研究員60餘年之中醫藥臨床診療經驗,疏調人體氣機是以疏理肝氣、調護脾腎為基礎,同時兼顧其它有關證候統籌調製。即以肝為主體,脾腎為側翼,“一體兩翼”,兼及其它治療法則。疏調氣機的核心關鍵在於舒展肝氣,恢復、調整、啟用其正常的疏洩功能,以保持人體氣機的條暢執行。

肝在五行屬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又為“剛髒”。從漢字的形意結構看,張震認為:“月”旁為肉,“幹”字似劍,肝好似人體內部的一柄肉質寶劍,而一劍在體便具有干預它髒活動的功能。

當肝處於正常狀態時本可有疏暢情志、疏利氣機、疏泌膽液、疏調月經、疏通三焦等作用。如木能克土,有助於脾升清陽、胃降濁陰;肝合膽,膽液通利,則生化之源充沛;體內營養物質的代謝不受影響。

肝能疏利三焦、通調水道,則水津四布,滋潤周身,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正常進行。又因足厥陰肝經之絡脈過陰器與生殖器官有聯絡,故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與男性陰莖、精液及女性外陰、月經等有關,涉及到泌尿生殖功能。

且肝又為藏血之髒,肝血充沛則肝體和柔、氣機條暢,血運通順、爪甲榮潤、筋強力壯。肝主謀慮,與精神、情志活動關係密切,肝功復常、心情舒暢則氣機條達、氣血和調,有望阻斷或緩解、消除由氣機鬱滯所造成的各種繼發性病變和有關症狀。

此即疏調之核心或靶點所在,因此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雲“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

張震經過長期研究,創制了治病調理的經典基礎方-疏調氣機湯,此方在臨床運用50多年,近年來統計的有效率已經超過80%,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建議大家觀看電視採訪《國醫大師的養生經-長壽之訣養三氣》。

疏調氣機湯具有“一體兩翼”功效,一體即疏肝為主,兩翼即補脾、腎為輔。對治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慢性疲勞綜合徵、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宮頸炎、慢性膽囊炎等有療效。

疏調氣機關鍵在於養好三氣

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謂之道”;莊子有云:“天下為一氣爾,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著名國醫大師張震是疏調氣機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活三口氣”:天氣、地氣和人氣。要想健康長壽,就要協調平衡好人體的三氣,將人體吸收的天氣和地氣更好的轉化為人氣,使得人氣充裕,人體才能夠健康長壽。

“人氣”乃先天之氣,父精母血,孕育而成。這口氣放在腎臟裡,又可以稱之為“元氣”。整個生命過程中都在消耗這個“元氣”,所以如果不及時補充很快就會消耗完。那麼怎麼補充“元氣”呢?張震研究員說,天上抓一把,地下抓一把。就是從天氣和地氣中補。所謂“天氣”就是人體吸收的空氣,從鼻孔入;所謂“地氣”就是水谷精微之氣,從食物中得,從口入。將人體吸收的天氣和地氣更好地轉化為人氣,使得人氣充裕,人體才能夠健康長壽。張震認為,想要養好三氣,就要調養好脾胃功能,吸收好食物的水谷精微之氣,適量運動,作息規律,提高睡眠品質。

論養生之道,張震還從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清靜無為理念中也受到了啟發。他從儒家經典中學如何修身,從道家論著中領悟怎樣靜心,儘量做到心如止水,寵辱不驚。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打破謠言!牛奶可以和雞蛋一起吃——關於喝牛奶的幾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