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感病程中,出現了以心腎虛衰,全身抗病機能明顯衰減為主要病理變化的脈證,稱為少陰病。
少陰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心腎兩髒虛衰方面,由於少陰一經,兼水火二氣,故少陰病的病變,為水火不足,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所致。外邪直犯少陰,或誤治、失治,心腎機能衰減,全身陰陽氣血不平衡,因體質和致病因素的不同,如從陰化寒成為陽虛寒化證;如從陽化熱便成為陰虛熱化證。外邪侵犯少陰,每多從陰化寒而見全身性虛寒證象,而少陰熱化證則是以心煩不得眠為主的陰虛心火獨亢的見證。臨床所見少陰病以陽虛寒化證居多,故又有寒化是少陰本證,熱化為少陰變證的看法。
正基於此,病變發展到少陰階段,隨著機體陰陽盛衰的不同,從陰化寒或從陽化熱(陽虛寒化證和陰虛熱化證)兩證中,由於臨床以陽虛寒化證為主,所以臨床常常泛指少陰病是全身性的虛寒證,或將少陰寒證、熱證概稱為全身性的裡虛證。
陽虛寒化證,是由於心腎陽虛,邪從寒化,陰寒內盛所致。以無熱惡寒,身蜷嘔吐,下利清谷,厥逆;精神萎靡,小便清白,脈沉微,舌淡苔白為主證。如陰寒太盛,逼迫虛陽外越,還可出現面赤,躁擾不寧,身反不惡寒的真寒假熱證象。
陰虛熱化證,多由少陰陰液不足,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虛於下,心火亢於上,以心煩不得眠,口燥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其主證。
少陰病的治療原則,有扶陽抑陰和育陰清熱兩法。扶陽針對寒化證,育陰為熱化證而設。扶陽用溫補,以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等為代表方劑,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宜重用姜、附破陰回陽為主,佐以宣通陽氣,或佐鹹苦反治之法,如白通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之類;育陰宜兼清熱,以黃連阿膠湯為代表方劑。由於少陰病以陽虛為主,在治療上當以扶陽抑陰為急務。
少陰病為裡虛之證,非陽氣虛弱,即陰虛火旺,故發汗、湧吐與攻下等法,均屬禁忌之例。火攻發汗也在所為禁,但當出現少陰兼表證或兼裡證時,由於已經不屬單純的少陰病,故不在禁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