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針道窺徑——辨證之經絡辨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中國傳統醫學的辨證論治的體系中包括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各種辨證方法各有所長。六經辨證多用於傷寒,三焦辨證多用於溫病,經絡辨證多用於鍼灸,臟腑辨證多用於中藥治療。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

經絡辨證一般是用《靈樞》中“是動病”“所生病”來套用,或按照“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穴和經絡。但是在指導鍼灸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經絡辨證應用的極其有限。大部分情況下都套用臟腑辨證來指導鍼灸治療,很明顯,臟腑和同名的經絡雖然有很大的相關性,但決不相等同,因此臟腑辨證出來的結果和經絡的實際情況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從而在指導鍼灸治療上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於是就出現了更令人失望的現象:好多臨床鍼灸醫生乾脆就不進行辨證論治,頭痛扎頭,腳痛紮腳,多以區域性取穴為主,再輔助幾個“特效穴”“經驗穴”,完全沒有方劑治療的條理性和層次性,這種治療方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鍼灸的療效下降,鍼灸醫師技術水平提高緩慢。

大家會不會覺得學了1年的鍼灸和學了5年有明顯差別,學了5年和10年可能會有些差別,但是10年以後就有些停滯不前了,因為之前對操作、穴性、疾病的認識都需要有個積累的過程。而10年以後可能只是臨床經驗的簡單積累了。這樣很不利於鍼灸的發展。

所以鍼灸市面上的培訓班,最多見的針法的培訓,過幾年就會出一種創新的針法,這種針法是不是比原來傳統的針法療效好呢,可能有的方面有特長,但是都不如傳統針法的適用範圍更加廣泛。而傳統針法的辨證和補瀉是其生命力所在,卻漸漸的因為適用於臨床困難而被棄用。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平補平瀉”、阿是穴。

於是區域性取穴成為了鍼灸的普遍現象,到後來發展成為國外的“幹針”,在國外很多物理治療師會在患者身上使用針刺,通常會紮在肌肉的扳機點或者是肌腱上,以起到緩解肌肉緊張、消除疼痛的作用,這種方法又被稱為幹針(dry needling)。幹針已經逐漸從干預扳機點的扳機點模型向干預皮節的脊髓節段敏化模型轉向,也就是說幹針不僅限於針刺扳機點了。這個時候針刺只不過是物理治療的一種工具,和中醫理論經絡理論毫無關係。國內有些鍼灸醫生亦步亦趨,大力鼓吹單純按解剖結構來針刺。

這是非常可怕的,就鍼灸研究現狀而言,現在在國際上發表高品質的鍼灸研究論文都是外中國人,而現在連治療方法,臨床療效也和國外一樣,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斬斷鍼灸治療的中醫基礎。

是鍼灸真的不需要辨證論治嗎?辨證論治沒有意義嗎?

對於中醫證候學的研究是當今的一大熱點,因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點和生命力所在,“證”與“病”的差別,也是中醫和西醫區別所在。但是回顧幾十年來對中醫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用西醫的免疫和生化指標作為證的客觀依據,一個證選用幾個甚至幾十個作為證的量化指標,隨著科學的發展,新的指標層出不窮,使得證的研究更加紛繁複雜,讓人無所適從。做出這樣的結果有什麼意義呢?試圖用一些高科技的指標來確定中醫學中一個單純的證,不僅勞民傷財,其應用到臨床的價值也非常小。首先是因為昂貴,診斷一個簡單的證需要大量的檢驗費用,第二是因為其不確定性,這些結果是科研工作中產生的,其樣本不過是上百例,得出來的結果並不能在理論上證實其與該證有必然的聯絡,因此並不能在臨床上作為一個用於確診的指標,最多用作參考指標;第三是因為其在臨床上可應用的範圍很小,臨床上,單純的證是很少見的,往往有兩個臟腑以上的病變,虛實錯雜,寒熱錯雜的病症非常常見,科研中得出的單純證的檢驗指標必將相互影響,變的毫無意義。

其實從西醫診斷疾病的方法也可以看出,先前我們所作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誤區。西醫診斷疾病的標準,一般用臨床資料(現病史,既往史,查體)、影像學、病理學、檢驗學來組成。其中用檢驗學來確診一種疾病的很少,大多用影像學和病理學,而臨床資料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們對證的研究需要轉變思路,我們認為在中醫臟腑辨證四診合參得出的結論,已經非常接近事實,對徵候的所謂現代化的研究對現實意義不大,如果需要進一步佐證的話,用一種整體考量的方法可能比化驗指標更加科學。比如用聲、光、電、磁對全身進行檢查所得出結果可能更加能夠與證對應。

從現實情況來看,中醫的臟腑辨證體系是比較完善的,而且也已經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了幾千年,前人已經總結了很多的經驗。相對於臟腑辨證,經絡辨證體系就顯得非常單薄,其實用性也差,在指導鍼灸治療上沒有顯示出辨證論治所應有的作用。因此完善經絡辨證體系遠比臟腑辨證現代化更加有現實的意義和緊迫性。

因此尋找一種適合鍼灸的辨證論治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這裡我們提倡鍼灸治療可以應用八綱辨證。八綱辯證是分析疾病特性的辯證方法,是各種辯證方法的總綱,經絡有自身的表裡陰陽,因此探討經絡的寒熱虛實有很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經絡的寒熱進行探討。我們發現十二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曲度與患者寒熱密切相關。熱症患者曲線的曲度大,而寒症患者曲線曲度小,並且顯示了經絡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曲度與經絡特性及其所屬臟腑的寒熱特性密切相關。

八綱辯證是各種辯證方法的總綱,明確了各經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我們就可以自如的選擇經絡和穴位,選擇補瀉手法,選擇用針還是用灸,或者其他治療手段,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鍼灸的治療效果,使我們不至於單純靠經驗和阿是穴來治療疾病。經絡有自身的表裡陰陽,因此探討經絡的寒熱虛實有成為重中之重。

那麼有沒有完善經絡辨證的可能性呢,通過長期的研究和總結,這是完全有可能,可以說由於經絡的特性,其與臟腑辨證現代化相比較,更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是溝通內外的通路,和臟腑相比,其直接行於體表,更容易被聲光電磁等所檢測,獲得資料和影象。

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的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二十世紀初、中葉就開始進行了探索,特別是五十年代,日本的中谷義雄和法國的Niboyet發現了經絡的低電阻特性,對經絡特性研究是一個巨大促進。後有德國學者R.VOLL探討了人體24井穴之間的交流電阻與疾病之間的關係。現代研究認為,穴位的實質是一種電現象,虛證時導電量下降。並認為從原穴測得的導電量在反應疾病方面最有意義。有實驗對冠心病、高心病心氣虛證68例患者的原穴導電量進行了測定,心經除1例正常外,異常率佔98%,心包經異常率為100%。近年來,穴位低電阻性的研究逐漸被穴位伏安特性曲線的研究所取代,伏安特性曲線更能反映穴位與疾病的相關性]。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也。”十二原穴是臟腑氣血匯聚之處,直接與五臟六腑相通,既能反映臟腑疾患,也能治療臟腑疾患。現代研究發現,同一經各腧穴的導電量差異很大,但其平均值與該經原穴接近,而且原穴導電量也較穩定,故原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基本反應本經的情況。原穴易於誘發循經感測,低電阻值,導電量穩定而具有良好的本經代表性,併為歷代醫家和現代鍼灸工作者所重視。

我們認為檢測經絡的原穴可以一定程度反應臟腑的虛實寒熱,但它應當更直接反應的是經絡的虛實寒熱,為此我們需要選擇了鍼灸科最為多見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通過檢測發現其經絡異常多集中在膀胱經和腎經次之,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既反應經絡(膀胱經),也反應臟腑(腎臟)的變化

此後我們又通過檢測經絡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線來觀察經絡的寒熱特性。從檢測的結果看,熱症組、正常組、寒症組在各個曲度區間中都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經絡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曲度和經絡的寒熱有很大的相關性。曲度越大,經絡越趨向於熱,曲度越小,經絡越趨向於寒。從熱症組和寒症組中各經原穴伏安曲線的曲度分析,可以看出曲度和經絡本身的寒熱特性有很大的相關性。

圖1:熱症組中各條經絡原穴伏安特性曲線曲度分類圖

那麼用這種方法去指導針刺療效會不會提高呢,從為數不多的例子來看是有效的,只是樣本少,不能說明問題。主要原因是臨床上檢查完了再進行鍼刺的病例太少,大部分患者來了就是需要直接治療的,只有一些久治不愈的會考慮是不是先檢測再治療。

實際上在很多臟腑疾病上,比如咳嗽、脾胃病、婦科病,我們都是經絡辨證結合臟腑辨證進行治療的,效果比單純的區域性取穴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如果結合補瀉手法後,效果會更加明確。

因此鍼灸不是就只能治療痛症和神經系統疾病,在治療臟腑疾病同樣有效,而效果明顯與否主要取決於辨證論治是否得當。因此鍼灸絕對不是等同幹針,幹針不過鍼灸一個很小的部分而已。而作為5千年傳承的鍼灸學子,發揚辨證論治的傳統,是我們不能推辭的義務。

記得有一年我申請國家自然基金,內容是關於經絡伏安特性曲線的,結果如往常一樣悲催——沒有通過,但是有一個專家給我打了高分,評審意見至今還有印象:“現在還有人執著地走在經絡研究的道路上,值得鼓勵”。

這裡我只是拋磚引玉,我也希望有更加便捷的辨證方式用於臨床,同道們共勉!

\u001a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臨床隨感——升降浮沉,四氣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