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病,人就廢一半!這可不是在危言聳聽哦!
相比於“保溫杯裡泡枸杞”大家耳熟能詳的腎虛,脾虛、脾弱可能就陌生了很多,但不熟悉不代表它不重要,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
中醫有言: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人始生靠先天,人既生靠後天,脾是推動生命迴圈的能量馬達,只有脾分泌的物質強壓給腎臟,腎臟才有力量過濾血液中的雜質。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皆為“倉廩之官”。人一出生,人體的臟腑機能活動與生長髮育都需要足夠的物質和能量,而飲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人自出生後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營養物質的最主要來源,飲食物經胃的腐熟磨化後,精微物質由脾吸收,上輸於肺並佈散全身,滋養五臟六腑,充養四肢百骸。
《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脾具有運化、升清、統血三大功能,其中運化功能更是三大功能的核心,運化,顧名思義,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運化穀食,一是運化水液,二者是同時進行的。
這兩方面“運化”什麼意思呢?
運化穀食就是上面提到的,是指脾氣將穀物轉化為谷精,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功能。
運化功能強健,則氣、血生化有源,機體得到充足的營養,反饋到人體是食慾正常、大便正常、精神充沛、形體健壯;反之,運化功能減退,也就是脾虛或脾弱,則就可能出現食慾不振、便溏、面色無華、神疲倦怠、氣短乏力等症狀。
運化水液是指在消化飲食物基礎上,對水液的吸收、輸布作用。
脾氣健運,則津液生成充足,輸布正常,臟腑形體官竅得養;脾氣失運,則津液生成不足,輸布障礙,出現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導致水腫,也是我們常說的體內溼氣重。脾喜燥惡溼,廢液溼氣長期堆積,反過來更會加重病症。
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句話說:“脾經通暢,重病難上身”,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有記載:“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所以脾好,身體才會更好。
如果身體出現脾虛,一定要引起重視,更好的做法,就是把脾虛控制在源頭。
首先平常我們要怎麼來判斷自己是否脾虛呢?症狀是什麼?
教你兩個判斷脾虛的小方法。
一看眼皮,如果平時眼睛很大,明亮有神,現在眼皮卻耷拉下來了,雙眼無神,大概率就是脾虛。
二看舌頭,如果舌頭顏色較淡,舌邊有齒痕,說明脾很可能出了問題。
其次要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傷脾行為?了解了才能更好的規避。
一久坐不動;中醫認為“久坐傷肉”,肌肉得不到鍛鍊,就會引起脾虛。
二暴飲暴食;飲食習慣很差,食速太快傷脾。
三貪涼喜甜;生冷的食物進入到體內,首先要被預熱到36度才可能開始消化,這個過程是消耗脾氣的,甜食吃多了會減緩腸胃蠕動,滋膩傷脾。
四思慮過度;心事太重的消化都不會太好,如“食不甘味”,從中醫上講,就是思慮影響了脾氣。
如果身體已經出現了脾虛,怎麼來調理呢?
脾虛調理注重:祛溼、消積、健脾。
首談祛溼,溼氣有多煩人人盡皆知,溼氣過盛,在現代,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這個問題,體態臃腫、面板瘙癢起疹、胃口不佳、胸腹悶、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等等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究其根本,這是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導致溼氣內生,脾是運化水溼的,脾虛或脾傷,水溼不能完全運化,就會滯留在體內變為溼邪,反過來,不及時祛溼,溼氣又會加重脾虛,形成惡性迴圈。
其次談消積。中醫認為,人有 4 積,食積、肉積、水積、氣積,比如現在,秋冬季是進補的季節,也是人體易脂肪積累的季節。大魚大肉不斷,加之久坐不動,腸胃蠕動不開,負擔極大,造成脾胃失調,腹部脹滿。
據論證,消積的益處有很多,拿秋冬季來說:
1、 消食積:秋冬應酬多,容易引起食積,長期食積不化,會導致膽結石、胃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三高;
2、 消肉積:秋冬是人體易脂肪積累的季節,幫助臟腑儘快消除體內食物,避免脂肪堆積;
3、 消氣積:秋冬乾燥,外加空調火鍋,清除火氣,避免上火,同時消除氣鬱還能避免秋乏;
4、 消水積:解決溼胖煩惱;
最後非常關鍵的就是健脾。脾好,生病少,脾傷,百病生;如果說祛溼、消積是治標,那麼健脾就是治本,治標治本相結合,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健脾,就是使脾強壯有力,健運脾氣,使脾運轉的更好。
上邊說祛溼、消積是治標,其實也是為健脾這一環節打基礎。脾胃想要健康運轉,就必須先去除阻礙運化的“障礙物”,也就是溼、痰等這些病理性產物及食積(滯),否則健脾的效果不能更好的發揮出來。
中醫講究上醫治未病,除了加強運動,改正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及作息時間外,比較溫和的方式就是食補了,採用一些補氣的、利溼的、消食的藥食同源材料煲粥或食膳 ,比如赤小豆、薏米、茯苓、芡實等等
但食補做起來比較麻煩,很多人不能長久的堅持下去,最後導致效果不佳,比起食補,有一種方式更簡單,更方便,效果也更佳!你可能想都想不到,那就是喝茶。
喝茶,是中國傳統的養生方式,將一些藥食同源食材,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泡水喝,日常飲用,能達到祛溼、消積、健脾的效果。
300年中華老字號,和同仁堂並稱四大藥堂的雷允上,道出一個處方:雷允上《經病方論》一書中記載的五化六利方,採用赤小豆、大棗、橘皮、薏苡仁、白扁豆、黃苦蕎、梔子、茯苓、甘草、山藥、山楂十一位草本原料,科學配比出祛溼、消積、健脾的雷允上赤小豆薏米茯苓茶配方;赤小豆、薏苡仁、茯苓清熱利尿,祛溼消腫;橘皮、甘草、梔子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山楂、白扁豆、黃苦蕎消食健胃,健脾化溼;大棗和山藥補血益氣。
有言道:“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喝茶的好處由此可見;日常飲茶,改善脾虛就在悄然間,脾上病狀,千萬要引起重視,及時做好預防,否則病發時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