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秦艽為龍膽科植物多種秦艽及麻花秦艽的根。其根像麻花狀,糾纏一起,故此得名。主產於甘肅、陝西、內蒙古、四川等地。常春秋季採挖,炮製晒乾。切片生用。

一、秦艽的功效:

秦艽味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功效能祛風除溼,舒筋通絡,清熱止痛。其特點能升能降,即善治療各種痺證,又能退虛熱,尤善治療骨蒸潮熱。

常用於風溼痺痛,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拘攣,骨節痠痛,溼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熱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溼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本草綱目》:“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溼熱也。陽明有溼,則身體痠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玉楸藥解》:“發宣經絡,驅除風溼。治中風癱瘓,溼家筋攣骨痛,黃疸之證。”

《本草備要》:“去腸胃之熱,益肝膽之氣,養血榮筋。治風寒溼痺,通身攣急,虛勞骨蒸,疸黃酒毒,腸風瀉血,口噤牙痛,溼勝風淫之證,利大小便。”

二、秦艽的配伍應用:

1.用於風溼痺痛,關節拘攣,及手足不遂等證。秦艽能祛風溼,舒筋絡。治風溼痺痛,無問新久寒熱,均可應用。其還有清熱之功,故更適宜熱痺、關節紅腫之證。治風溼痺痛,手足不仁,常配伍生地、石膏、羌活、防風、細辛等,即大秦艽湯。若治下肢風溼,可配伍獨活、木瓜、牛膝、伸筋草等藥。

若治風熱血燥,筋骨作痛,常配伍生地、白芍、當歸,防風等,即秦艽地黃湯。

若治風溼痺痛,肢體攣急,秦艽還常與海桐皮合用。二藥配伍,直通上下,通行十二經脈,其祛風除溼、通絡止痛之效更佳。

秦艽還可用於中風後遺症,其藥性和緩,有“風溼藥中之潤劑”之稱。治中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拘急,常配伍升麻、葛根、人蔘、防風、桂枝、炙甘草等,即秦艽升麻湯。

汪昂言:“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

《本草徵要》:“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故療風無論新久。入胃袪溼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2.用於骨蒸潮熱。秦艽善清虛熱,為治陰虛骨蒸潮熱之要藥。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陰虛盜汗,常配伍鱉甲、柴胡、青蒿、知母、地骨皮等,即秦艽鱉甲湯。

若治急勞煩熱,可配伍柴胡、甘草;若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可配伍炙甘草、薄荷。

李時珍言:“手足陽明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溼則手足痠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中國藥典》:“用於骨蒸潮熱,又能退除虛熱。”

3.用於溼熱黃疸。秦艽還有利溼退黃的作用。治溼熱黃疸,常配伍茵陳、梔子等藥,可增強療效。

三、秦艽的用法用量:

秦艽常入煎劑,也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餘克。

四、秦艽的應用注意:

秦艽味苦微寒,通利二便,故體弱久痛,及溲多便滑者忌服。

《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血壓偏高的人怎樣科學降壓預防意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