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胃陰虛證是因胃之陰液津虧,致胃不能正常行使受納、腐熟功能所表現的證候。

形成胃陰虛者,可以是久病胃實證而導致。亦即多由於飲食不節,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形成胃熱實證,又反覆發作不愈而耗傷胃陰而成。亦可因外感熱病、較長期高熱,久而耗傷胃陰而致。正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中所指出的:“凡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症,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乾,煩渴不寐,肌燥熇熱,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複,使之通降而已矣”。此即指本證之類證型。

【診斷依據】 胃陰虛證表現為:胃脘不舒,隱隱灼痛,舌紅少津,脈細數。或可呈現口燥咽乾,或見乾嘔呃逆,或大便於結。

【辨證論析】因於胃陰不足,使胃之熟腐作用減弱,胃失和降,而現種種病狀。胃陰不足,虛熱內生,熱鬱於胃中,則常感胃脘不舒、隱隱灼痛。胃陰虛腐熟水谷功能、和降作用失常,則常有乾嘔呃逆之症。胃陰不足,表現出有關部位之陰虧、失於津潤之見症,上不能滋潤口咽,則口燥咽乾;下不能濡潤大腸,則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的舌、脈病理特徵,也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正如李用粹指出的“胃可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執行不息,生化氣液,乃傳於臟腑,故胃為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若飲食飢飽,寒暑不調,則傷胃,胃傷則不能納;憂思恚怒,勞役過度則傷脾。脾傷則不能化,二者俱傷,納化皆難而噁心脹滿,面黃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證治匯補·脾胃》),他又指出:“胃實則噫,胃虛則噦”“諸陽氣浮,無所依從,嘔咳上氣,此陰虛成嘔

1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水果未必養生!提醒你:貪吃這些讓子宮卵巢老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