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針道窺徑——辨證之區域性取穴

上一篇說到了經絡辨證,實際上這種辨證方法說選取的穴位在鍼灸應用上都是“遠道取穴”。大家都知道區域性取穴和遠道取穴是鍼灸臨床取穴的兩種方法,缺一不可,甚至區域性取穴在臨床應用上更加普遍。因此,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區域性取穴。

很多人覺得,區域性取穴有什麼可以討論的,不就是阿是穴嗎?不就是哪痛扎哪裡嗎?其實不然。黃帝內經給我們最好的指引。16年前,我初步形成這種觀點,然後這些年來按照這種方式去進行辨證論治,受益良多。

《靈樞·官針》篇說:“凡刺有五,以應五臟”。這是按照五臟應合五體(皮、脈、筋、肉、骨)的關係分成五種刺法,總稱為“五刺”法。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應用“五刺法”治療了大量的病症,同時發現“五刺”法不僅僅侷限於對“五體”的治療,而且是鍼灸區域性取穴的總綱,可以延伸至治療其他組織器官上。“五刺法”的精髓就是“針至病所”。比如病在皮,用半刺法,針只能至皮,而不能傷及其他,如果為了追求針感而針至通常穴位的深度就違反了“針至病所”的原則。

《內經》提供的是一種針刺的方法學,它不是按圖索驥,什麼症狀就用什麼針法。對於治療“五體”的疾病是這樣,對於治療其他疾病也是這樣,“五刺法”完全可以延伸拓展開來。

經典的“五刺法”的治療是針對與“五臟”相應的“五體”的,但是有的人錯誤的認為是針對五臟疾患的治療,應用的結果是療效明顯欠佳。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內經原文準確判斷:“半刺者,…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豹文刺者,……以取經絡之血,此心之應也” “合谷刺者,以取肌痺,以脾之應也”。“關刺者,…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 “輸刺者,…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可以看出針刺所取的是皮、脈、肉、筋、骨,而非五臟,只不過與五臟相應罷了。

1.半刺

“半刺者,當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這種刺法是淺刺面板,因其刺入極淺,不是全刺,所以稱為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洩淺表部的邪氣。高等醫藥院校鍼灸專業第五版統編教材(下簡稱教材)認為此法適宜於治療風寒束表,發熱咳嗽喘憋等和肺臟有關的疾病和某些面板病。但臨床實際上不用此法治療這些與肺臟相關的疾病。因為如風寒束表者,多邪氣分佈廣泛,用針不如用罐;而發熱咳嗽喘息之類肺臟疾患,用半刺法療效不好,因為半刺刺的是與肺臟相應的皮部,而非肺臟之疾。一個邪氣在表,在皮部;一個邪氣在裡,在臟腑。前者以半刺法鍼灸治療,而後者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針刺為輔,而且即使針刺也不用半刺法。臨床上“半刺法”多用於邪在皮部的疾患,多為面板病。

我對黃褐斑用半刺法治療取得良好療效,1999年至2006年期間治療黃褐斑32例,均為女性,病程4個月至6年,年齡27到45歲,治療00 0.3×40mm毫針,多針圍刺、平刺病損部位,留針20分鐘,隔日一次,配合耳穴治療,取內分泌、面頰、肝、腎、胃、肺,以王不留行籽貼上,五日一換,一個月後觀察效果,總有效率達73%,治癒率達34%。

半刺法也可用於其它一些侷限性的面板毛髮疾患,如皮炎、溼疹、斑禿等等,只要是病損部位在面板,範圍侷限,均可使用該法。

2.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此心之應也”。這是一種以病變部位為中心,進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針刺出血量多,形如豹文,所以稱之為豹文刺,教材稱能治紅、腫、熱、痛等症,但是臨床中很少用治紅、腫、熱、痛,因為紅、腫、熱、痛往往是急性炎症的表現,如果再用刺絡放血治療,造成暫時的開放損傷,區域性不能很好的保持清潔的話,很容易引起感染加重。臨床上我們多用於瘀血阻絡的病症,如下肢靜脈曲張、關節或肌肉韌帶損傷瘀血等疾病。

典型病例:男性,21歲,戰士,主訴:左腿腫脹疼痛一天。打籃球時被他人撞傷左大腿外側,可見左外側大腿略有腫脹,色微青,活動時疼痛加重。區域性有壓痛及觸痛。X光未見明顯異常,給予區域性點刺放血,並用火罐留置2分鐘,出瘀血15ml左右。首次治療後疼痛、腫脹等明顯減輕,活動無明顯不適,次日又同樣方法治療一次,即告痊癒。

3.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以脾之應也”。這種刺法刺在肌肉上,主要治療“肌痺”,臨床上多用於肌肉勞損或肌肉急性損傷,也可用於緩解肌肉疲勞。《靈樞 衛氣失常》:“重者,雞足取之”,說明這是一種重刺法,多用於肌肉豐厚處,但在一些肌肉單薄處無法應用,如肩背部,可以直刺或斜刺於分肉之間,無須左右分刺,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筆者治療頸肩背肌纖維織炎,用這種針法,並輔以電針,具體操作:取穴以痛為腧。一般痛點在膀胱經上以及肩井、天宗、秉風、曲垣附近。患者取坐位,毫針直刺痛點,達肌層,以得氣後患者有酸脹感為度,不要求出現循經感傳現象。接G6805電針治療儀,施以連續波,頻率2-4次/秒,強度以穴位區域性肌肉可見跳動及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一個療程後休息2日。最長不超過1個月。治療72例,有效率達94.4%。

4.關刺法

“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這種刺法多在關節附近的肌腱上進行鍼刺,可治筋攣症。現在多用於肌腱附著點的炎症,如內外側副韌帶炎,肱骨外上髁炎等,也創立了一些新的治療手段,如朱漢章的小針刀,宣蟄人的銀質針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小針刀和銀質針的對於這類疾病的治療特點都是刺在“盡筋”上,即刺在肌肉肌腱的附著點上,同屬於關刺法。而且治療的疾病都是屬於肌肉肌腱痙攣引起的疼痛或其他不適。

典型病例:王某,男性,39歲,肘關節內側疼痛1年餘,曾理療、膏藥治療,效果欠佳,逐漸加重,現連及前臂至手腕,查體:肱骨內上髁有明顯的壓痛點,可觸及條索,抗阻力屈腕試驗陽性,“Golf肘”試驗陽性。 康復評定:風寒溼痺症,兼有瘀血阻滯,肝腎不足。肱骨內上髁炎。

康復處方:給予針刀治療。取肱骨內上髁選擇3個壓痛點行鍼刀鬆解術。針刀下有沉緊感,鬆動後出針,術後屈肌牽拉訓練。一次即愈。

後期處方:注意保暖,加強握力、伸肌、屈肌肌力訓練。

5.輸刺法

“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這是一種直進針、直出針,深刺至骨骼的一種刺法,這種刺法多用於夾脊穴,直刺至脊柱橫突上,可以治療脊柱病,如強直性脊柱炎,也可以治療一些骨質增生引起疼痛,如跟骨骨刺。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取阿是穴,快速進針,若單一痛點用短針直刺,先行小幅度提插捻轉尋找針感,得氣後,使針尖緊抵在骨膜上,單方向捻動針柄兩三次,造成人為滯針,使患者區域性有強烈的酸脹感;若痛點連成一段,可用3 -5寸針從下向上,緊貼骨膜透刺,得氣後單方向捻動針柄兩三次,形成滯針,使區域性針感強烈。留針30 min。這種治療方法實際上就是“深內之至骨”,屬於輸刺法。所有的這些疾病的共同點就是病位在骨,包括脛骨、跟骨、腰椎、頸椎等,儘管臨床表現不一,但選擇的針法均相同。

按語:“五刺法”實際上是鍼灸區域性取穴的大法,它提示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區域性取穴治療疾病時,應當注意針具的選用、針刺的層次深度。這種治療方法的原則就是“針至病所”。並且是“中的即可,過猶不及”。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疾病,必須先搞清楚病位在哪裡,是在皮毛、在經絡、在肌肉、在筋、在骨、還是在血脈等等,然後在區域性取穴時使針刺在相應的層次和深度。在這種刺法中無須取經典的經穴,而以阿是穴或是病損部位為主,針刺的深度也不以經典的取穴深度為標準,也不追求酸、麻、脹、痛等針感及“氣至病所”的經絡感傳。而要求針刺到相應的病位。至於能否出現針感主要是病位的性質所決定,一般來說淺刺、絡刺大都沒有什麼針感,而合谷刺、筋刺和輸刺大部有較明顯的針感。

“五刺法”是區域性取穴之大法,但他絕不等同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它同樣需要辨證論治。它的辨證論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準確判斷病位,選擇合適的刺法。判斷病位是在皮毛、在血脈、在肌肉等,從而選擇應用淺刺、豹文刺、合谷刺等。二是確切判斷邪氣聚集的點,從而選擇進針的位置和方向、深度。這一點在肌刺和筋刺中尤為重要,是療效好壞的關鍵。

比如:帶狀皰疹,大家能不能辨證一下,它應該用什麼刺法?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不花錢也健康,堅持這5個習慣,比吃保健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