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便下稀薄,甚至如水樣為主證的常見病症,也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腹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較多。尤其是到了夏秋交接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小兒腹瀉。
腹瀉常因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腎陽虛等,導致水反為溼,谷反為滯,飲食的精華之氣不能被脾胃吸收並輸布到全身,反而混合在一起,從大腸而走,發為腹瀉。腹瀉易耗氣傷陰,治療不當,甚至引起脫水、陰陽俱傷等危重變證。慢性腹瀉若遷延不愈,也可引起營養不良,乃至影響生長髮育。
高粱米治腹瀉
組方:高粱米一兩(50g)。
用法:將高粱米洗淨,倒入適量清水,煮粥,食用。
功效:具有和胃、消積、溫中、澀腸胃、止腹瀉的功效。
主治:兒童腹瀉,無論寒熱虛實,都可以用。如《本草綱目》曰:“溫中、澀腸胃。”
焦三仙治腹瀉
組方:焦神曲10g、焦山楂10g、焦麥芽10g。
用法:水煎30分鐘後內服。可以加適量白糖或冰糖。
功效:消食化積、和胃止瀉。
主治:食積或母乳性腹瀉。尤其是剛新增輔食的兒童最容易出現食積洩瀉。常常在臨床上見到一些嬰幼兒,新增輔食過早,或者吃的食物較多,或者飲食不慎等都會出現腹瀉。腹瀉時常常夾雜奶瓣、菜葉、肉等不消化食物。都可以配合本法治療。
按語:很多母乳性腹瀉患兒,多是由於脾胃不和或脾胃不足引起來的。一兩個月的嬰兒,每次服用3~5ml藥液;三四個月的嬰兒每次服用5ml;6個月到1歲的幼兒,每次服用10~15ml;1~2歲的兒童,每次服用20~30ml。
案例:曾治療一位5歲患者,大便偏稀,且出現黃色油狀大便(排便後,有一層油浮在水面)。詳細詢問得知,該患者多食魚子後,突然腹瀉,出現油狀大便。父母此前未曾遇到過本病症,極為擔心害怕。此種情況屬於過食,診為飲食積滯。予以焦三仙消食化積治療,即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煮水,內服。次日隨診,病症痊癒。
十棗湯治腹瀉
組方:大紅棗10個。
用法:將紅棗剝開,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內服大棗湯。
功效:溫脾和胃、溫腸止瀉。
主治:適於各種藥物性腹瀉或脾胃虛寒腹瀉。
按語:本法源於《傷寒論》十棗湯,是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棗(十枚)組成,功效為瀉下通便、攻逐水飲,用於治療懸飲、咳唾胸脅引痛、水腫等病症。因甘遂、大戟、芫花三藥峻猛有毒,易傷正氣,故以大棗十枚為佐,煎湯送服。此處用大棗的寓意有三:緩和諸藥毒性;益氣護胃,減少藥後反應;培土製水,邪正兼顧。我們這裡用的十棗湯,就是在《傷寒論》十棗湯原方中去甘遂、大戟、芫花,只用大棗,保留其益氣護胃和培土製水的作用。大棗既然能夠緩解甘遂、大戟、芫花這麼強烈的瀉下之藥,也就可以緩解兒童的急性腹瀉。這種靈活變通,用來緩解腹瀉的方法,也算是對中醫經典的傳承與發揚吧。
艾灸神闕穴
取穴:神闕(肚臍)。
方法:將艾條點燃後,一手持艾條,距離神闕穴10cm左右,另一手食指和中指分開,放在神闕穴(肚臍)兩側,以中指感覺不燙為宜,艾灸5~10分鐘。連續2~3天。
功效:溫陽散寒、化溼止瀉。
主治:脾胃寒溼腹瀉。或久瀉、暴瀉。
案例:大約十多年前,一位朋友的兒子,還不到十個月,突然腹瀉不止。我看了看,肛門不紅,拉出來的大便偏稀,顏色發黯,診斷為脾胃寒溼。這個時候讓家長做逆時針摩腹20~30分鐘,再配合艾灸神闕。治療了一次,腹瀉即痊癒。
藥物肚兜法
組方:乾薑、肉桂、川椒、胡椒、生薑、蔥白等各等份。
用法:將上述藥物放到鍋裡炒熱,裝在肚兜裡,再放在孩子的腹部熱敷,上面用被子蓋好。熱敷20~30分鐘,每日1~2次,連續2~3日。
功效:溫陽散寒、止痛止瀉。
主治:受寒導致的腹瀉。
注意:熱敷完以後,將肚兜用密閉的袋子裝起來,不要讓氣味跑了,下次還能接著用。
苦蔘木香散治溼熱瀉
組方:苦蔘60g、木香10g。
用法:將兩者混合,共研細末,貯密閉瓶中備用。用時取藥末5~6g,溫開水調如糊狀,敷於肚臍上,外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效:清熱利溼、燥溼止瀉。
主治:適用於溼熱型洩瀉、痢疾。腹瀉屬於溼熱證者,症見大便黃褐色、臭穢,肛門灼熱、發紅等。
日常注意
1.很多兒童腹瀉因受寒所致,因此要注意腹部防寒保暖,夏天應避免空調直吹。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冬瓜、薏米、蓮子、山藥等。
3.腹瀉進食宜清淡、好消化的食物。禁忌油膩,各種肉食、魚、蝦、海鮮等。不要進食冰冷食物、喝冷飲等,以免加重腹瀉。
4.預防脫水。因腹瀉容易造成脫水,故多喝溫熱的淡鹽糖水。如出現腹瀉十餘次,量多,眼窩凹陷,面板鬆弛等脫水者,或高熱不退等嚴重病症,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5.不能亂吃止瀉藥。首先應做檢查或化驗,若是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者,慎重使用止瀉藥。
6.保護臀部。每次便後都要為患兒清洗臀部,外面再塗些油脂類的藥膏,以防被糞便、尿液浸漬而出現尿布皮炎。
【本文選自《小兒小病小妙招》,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範聖華。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人衛中醫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