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內經》十三方,所用藥物大約有三十來味,半夏是其中之一。仲景書中用半夏者共計42次,居第6位。除“出汗”外,凡《本經》述半夏主治,仲景皆有相對應的專方。如治“傷寒寒熱”之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治“胸脹咳逆”之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治“頭眩”之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咽喉腫痛”之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腸嗚”之半夏瀉心湯;“下氣”之葛根加半夏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概括言之,半夏乃一調和陰陽之要藥,鄒潤安先生在《本經疏證》中用長達4382字的文言對半夏一藥做了精闢的闡釋,用他的話說,就是其功“不容殫述”。

1.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

《內經》所謂“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是將半夏用於交通陰陽之最早記載。清代醫學家鄒潤安進一步地闡釋說:“頭為諸陽之會,陽為陰格則眩;咽喉為群陰之交,陰為陽搏則腫痛。腸鳴者,陽已降而不得入;氣逆者,陽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陽加於陰,陰不與陽和。凡此諸證,不必委瑣求治,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這就是他認為半夏能治療以上諸證的根本原理,即在於該藥能交通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他說:“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陰不格陽,陽和而氣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陽能入陰,陰和而飲不停矣。”所以,那種認為半夏能“散結消痞”、“降逆止嘔”,還僅是停留在認識的表層,還未看到半夏有交通和調和陰陽的功效。其實,這才是它最值得看重和加以利用的。

2.半夏主和,可潤可燥

明確提出“半夏主和”這一論點的,是鄒潤安。他是在對以“大、小”命名的12個方劑的闡釋中提出來的。他先解釋了大、小青龍湯,大、小柴胡湯,大、小陷胸湯,大、小承氣湯,大、小建中湯和大、小半夏湯,何以分別以大、小命名的由來,即“夫青龍,興雲致雨者也;陷胸,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大任者為大,當小任者為小。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藥命名。以藥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小;半夏主和,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其中“半夏主和”的見解多麼獨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鄒潤安對於大、小半夏湯的比較,從治證、病機,以及半夏所發揮的作用上,都作了深入的剖折。

他說:“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裕;大半夏湯是沃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鍾。”因為兩方證雖然俱病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嘔(按:指小半夏湯證),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至於‘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按:指大半夏湯證),胃幾於無權矣。故小半夏湯劫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磽瘠為膏腴,用人蔘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氾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滋浥之劑。”可見小半夏湯之用半夏,是取其辛燥劫散,而大半夏湯之用半夏,不是取其燥而是取其潤(即滋浥),目的是要使整個方劑起到一個“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效果。如此,半夏既可燥又可潤,鄒潤安以大、小半夏湯為例作了生動的說明。

另外,鄒潤安還認為,治療腹脹滿的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實為和中之劑,其著力處全在小半夏湯。半夏之用,神明變化極矣”。

3.半夏主中焦氣逆

中焦為陰陽交會之所,“中焦如漚”,司升清降濁之職,所謂脾升胃降也。雖然《本經》雲半夏主“,自外入內,其溜於下部者無論己,其窈踞於陽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誰與歸?”所以能降逆消痞的半夏瀉心湯、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諸方皆有半夏,這是必不可少的,是由半夏生成時令的特殊性(生於三陽開泰之後,成於一陰才妒之時)所決定的。鄒潤安說:“稟此陰陽相間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從陽入陰,治踞於陽位之邪哉?”

總之,半夏能降,能散,更能和;不僅能燥,而且能潤。《成方便讀》說它“能和胃而通陰陽”,可謂要言不繁。自《內經》而下,該藥己被應用了不下兩千年,至今依然療效鑿鑿。藿香正氣丸、保和丸、二陳湯、半硫丸、半夏白朮天麻湯等方劑中都少不了它。筆者認為,半夏雖然不屬於補藥,但如果應用得宜,可治療許多種病症,從而達到如鄒潤安所謂“陽和而氣布”、“陰和而飲不停”的效果,“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之言絕非虛語。知半夏者,其潤安先生乎!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報,2011年8月24日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為什麼更年期女性要及早補充雌激素預防骨質疏鬆,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