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帝內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它作為中醫學的基礎,對於中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經典的養生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闡釋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的相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
歷代醫家關於《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的探討較為深入,主要集中在"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的天人相應養生思想;"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的精神養生思想;"飲食有節"、"謹和五味"的飲食養生思想;"和於術數"的運動養生思想;"治未病"的預防養生思想。它們分別表達了什麼思想的呢?下面就用簡潔明了的話來描述一下。
一、"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活動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天人相應"思想對於養生的最大啟示就是要求我們在養成一個習慣的同時,要順應自然界的規律。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季氣候變化的徵象,對自然界萬物的影響尤其重要。自然界四季變化是有規律的,一年四季的氣候特點是春溫春生,夏熱夏長,秋涼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們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正因為有了寒熱溫涼、生長收藏的消長進退變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發育和成長。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變化是自然界陰陽此消彼長的運動過程所致,而這種運動變化會影響人體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在正常情況下,人與自然界時辰季節變化具有同步的變化,人體的身體狀態會隨著四季的運動變化而自我調節。
二、"恬惔虛無、精神內守"《黃帝內經》記載"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一理論對指導我們養生保健具有重要意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保持思想的乾淨清明、丟掉不好的情緒,身體內的真氣就會順暢、調和,精神也會守持於內,這樣的話便不會生病。現在的人是把酒當水喝,把放縱的行為當作正常的活法,不懂得保持體內精氣充盈,不能夠有節制地運用體內精氣,只知道一定要使自己心情愉快,作息沒有規律,這樣就很容易生病。
三、"飲食有節"、"謹和五味"《黃帝內經》關於飲食養生思想主要體現在"飲食有節"和"謹和五味"上。"飲食有節"中的"節"有兩個含義,一是飲食要有節制,不能太餓或者太飽;二是節律,吃飯時間要有規律,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以免傷到脾胃。
而"謹和五味",就是要營養均衡,合理分配,這是飲食養生的關鍵。飲食是機體生長髮育、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來源,是充養形體的基礎。《素問》強調飲食應該保持多樣化,補益精氣,可以更好的養形。飲食要有節制,既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偏好某味,比如一直追求過辣、過鹹等。總之,宜少吃一些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大米、蔬菜、水果等,與現代提倡低脂、低糖、低鹽、低膽固醇飲食的思想不謀而合。
四、"和於術數""和於術數"的一箇中心詞為"和","和"字有和緩、平穩、協調、均衡的意思,人體應該保持陰陽平衡和諧的狀態等。術數,古人指調攝精神、鍛鍊身體等一些養生方法和技術。《內經》中所提到的術數方法,有偏於安靜的,如導引、吐納、氣功等。導引、吐納、氣功等可以鍛鍊我們的意志等,通過休養身體,調理神氣,還可以改善我們氣質,讓性格更加沉穩,增強自身的心理調控能力。散步,這也是目前比較推崇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散步有流暢氣血、舒利關節、增進消化、調養神氣的作用。古人養生,注重動靜結合,靜能精神內守,動能氣血流通,但是"動"不可過度。我們要科學運動,適可而止。
五、"治未病"已經生病了才想辦法去治病,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這已經太晚了。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在做這樣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中國醫療衛生界所倡導以"預防為主"的戰略的最早思想。它有未病失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三個層面的意思,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達到生病前就能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後防止進一步發展、病癒後防止復發的目的。這樣才能比較好地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治未病"還含有養生應從從小就抓起這層意思。例如對於一個有家族遺傳性高血壓或冠心病的人來說,如果從小就注意飲食,不吃肥肉,吃低鹽少糖的食物,長大後後冠心病的發病率自然會減少。否則到了老年,血管已經硬化,再去控制飲食,往往效果已經不好了。
《黃帝內經》把影響人體健康長壽的各種因素反過來作為手段,將目的與手段相統一起來,體現了中醫養生的獨到之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現代養生思想日漸受到重視,那我們就更應該掌握其養生知識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1 #
-
2 #
知道者法與陰陽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回顧經典,找尋養生,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