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基本可視為古人最早對茶葉功效的認知,也是經陸羽《茶經》確認過的最早記錄。茶宜常飲,使茶湯的藥理成分,在人體內長期保持適當的穩定的有效濃度,就是“荼茗久服”的意義。
只有久服,茶的藥理作用和保健作用才會見效。持之以恆,待以時日,茶葉中富含的鉀會使肌肉有力。咖啡鹼等物質會使血液迴圈增強,並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所以“令人有力”。而生物鹼的興奮作用,茶氨酸的鎮靜作用以及芳香物質的醒神作用等等,協同共濟,使茶表現出良好的曠心神怡、四體同泰的“悅志”的功效。
東漢末年,華佗在《食論》中認為:“苦荼久食,益意思。”華佗強調的也是久服,從此以後,茶的藥用濫觴肇跡。
茶的苦,主要是咖啡鹼的滋味,常飲苦寒瀉火。心主神志,心火清則頭目明,提神醒腦。特別是茶氨酸,降壓安神,有促進大腦功能和神經生長的良效。
公元739年,大醫學家陳藏器,在《新修本草》與《食療本草》的基礎上,對茶的認知又增加了重要的觀點。他在《本草拾遺》寫道:“茗,苦茶,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之益熱,冷即聚痰。茶是茗嫩葉,搗成餅,並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陳藏器首次提出了茶“去人脂”的減肥功效,尤其是他的飲茶宜熱的觀點,值得借鑑,令人深思。飲茶宜熱,當然也不能過熱。我們知道,茶湯剛剛傾出的溫度,一般為85℃左右。
人體的食道粘膜比較脆弱,對溫度不太敏感,其最高耐受溫度為50℃~60℃。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為:常飲65℃以上飲品,反覆燙傷食道粘膜,可能會引發食道癌。因此,健康合理的飲茶溫度,最好不要超過60℃為宜。
飲茶宜熱無灼灼,同樣也需寒無滄滄,這是非常重要的中醫食忌理論。以茶湯之熱來平衡茶的寒性,暢發茶香,去性存用,方能得茶之妙。如果常飲冷茶,會使溼氣在體內積聚,容易造成痰溼體質。
李時珍曾高度評價陳藏器:“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
當今社會,飲茶已經很普遍。朋友聚會,職場聊天等等都離不開茶品。只是,你的飲茶方式真的正確嗎?